兩歲女寶不會說話,醫生說:都是家庭語言環境惹的禍

例如:隔代教養。

新生兒聽力篩檢

政府自民國99年時即開始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可是僅針對低收入,每案補助700元。從今年3/15開始,國健局對於新生兒全面補助,出生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皆可接受補助。

把握學習語言的黃金期

1~6個月

在1~6個月大的寶寶,語言發展上著重於聽覺。寶寶剛出生時還不會說話,但他會聽。

因此在這段期間媽媽可以幫寶寶建立聽覺的敏銳度跟學習,讓寶寶玩有聲音的搖鈴、播放音樂、或跟他玩聲音,例如:用舌頭彈牙齒發出一些「答答」的聲音;也可以叫孩子的小名,讓他找出聲音的來源。

這階段先玩一些建立聽覺系統反應、敏銳度等遊戲,慢慢再發出一些聲音,像「爸爸」等容易讀的雙唇音、並進行重覆性的聲音學習。

6~8個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習語言的時間,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此階段為認知的建立。教他認識他的五官,像眼睛、鼻子、嘴巴;以及家人的稱謂,例如:爺爺是誰、奶奶在哪裡、爸爸、媽媽等,藉此來建立他的語彙。

其實,人腦就像電腦,可以儲存日常生活詞彙、常見人物詞彙等檔案。有研究顯示當孩子開始說話,腦部就儲存了約100多個詞彙,當他認識了這些詞彙,即可以開始說有意義的話。所以這個時期可以指給他看、說給他聽、或叫他找,慢慢鼓勵他模仿一些聲音。例如吃東西時,可以請他說「ㄇㄢ、ㄇㄢ」等簡單的雙唇音;陪孩子玩玩具時,可以教他模仿車子「噗噗」的聲音等,從簡單的疊音開始。

1歲3個月~1歲半

這時期可以玩一些口腔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已經開始吃稀飯、餅乾,所以可以讓他舔湯匙;故意把食物放在他的嘴唇上,讓他用舌頭去舔;讓他抿嘴巴;或跟他玩親親時故意發出聲音。除了讓孩子練習咀嚼,也可試著訓練他的嘴巴發出不同的聲音、做一些難度較高的口腔動作,像是燙燙要「吹」、舔嘴唇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歲半~2歲

對於1歲半~2歲的孩子要鼓勵他開始表達。父母可以帶著他或抱著他認識家裡的每個環境,例如:帶他去客廳,問他:「客廳有哪些東西?」並指給他看、說給他聽、再問問他;還有房間、浴室等,走到哪裡就問他那是什麼。

到了孩子2歲左右,可以引導他講出他所知道的辭彙,不過,也許孩子只會講單個字,例如:杯子,他講「杯」;蘋果,他講「果」等單個字。此時家長無須緊張,教導孩子時講慢一點,讓他一個字一個字的跟上。這麼做的目的是鼓勵他說話,但不用糾正他的發音,也許他的發音沒有很好或不清楚,此時,家長不妨蹲下來讓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發音的唇型。

訓練孩子說話的5技巧

1看照片回憶情境

現在數位相機普及、而手機也幾乎有照相功能,因此,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平常在家玩玩具、玩遊戲,或出外旅遊時幫孩子拍照,再秀出來給他看,並且問他:「這個是誰?」、「在吃什麼東西?「這是哪裡啊?」等。利用數位相機或手機去紀錄他平常的活動,邊秀給他看、邊跟他聊天,產生親子互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說故事時間

現在的繪本圖片大且明顯、字很少,可利用簡單繪本養成床邊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習慣。至於學習語言的時間,家長也不用要求時間太長,主要是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因此在睡覺前,孩子可能洗完澡了,在他最專注、照顧者最放鬆的時候,利用5~10分鐘陪孩子做簡單的活動,像是唱童謠、看照片、讀繪本,進行輕鬆的親子時間。

在親子活動當中玩一些聲音的遊戲、看圖片、或邊看繪本邊進行一些情境的對話,例如:「這是誰啊?」、「到哪裡?」、「買了什麼東西?」每天維持短短5~10分鐘,相信孩子的語言會有進步。

3戒奶瓶

有些孩子既不喜歡咀嚼、不愛咬也不愛吃,吃飯時間無法乖乖坐在餐桌前,也讓照顧者擔心孩子會缺乏營養,於是讓他們喝牛奶。臨床上治療師發現,有些孩子年紀滿大卻仍用奶瓶喝牛奶,對此,陳美慧治療師指出:「其實2歲以後即不建議讓孩子用奶瓶喝牛奶,即使晚上睡前都不建議。」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會使用鴨嘴杯或杯子喝水,不應再退回去用奶瓶喝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美慧治療師分析,用奶瓶喝奶會造成孩子講話不清楚、影響他的發音。因為吸吮奶瓶,是以簡單方式來運用他的口腔動作,也導致較成熟的口腔動作沒有運用,不僅影響他的發音,像「ㄓㄔㄕ」;甚至會變得有些大舌頭。

因此,除了建議做一些口腔動作,孩子的飲食也應依照他的口腔發展給予,例如:該吃稀飯時就讓他吃稀飯;該像大人一樣吃飯、吃菜時,即平均給予。這些都在訓練他的口腔動作,藉由咀嚼的運動來訓練發音。

4吹泡泡或笛子

讓孩子吹泡泡,幫助他練習呼出氣流。

另外,陳美慧治療師在臨床上遇過幾位孩子能夠聽得懂、會指、會拿東西,但是要他開口說話,他卻不願意說的情況;甚至2歲多還是不講話,偶爾冒出幾個大人聽不懂的字。陳治療師也以曾輔導的個案為例,她表示,在治療室時,請這位孩子拿圖卡,他聽得懂、也會拿,可是問他話時,他就閉上嘴巴不肯回答。等了將近半小時,他仍是不願講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陳治療師拿出吹泡泡給孩子吹,這時發現孩子不會吹,他知道要張大嘴巴、也知道要用嘴巴吹,但他不知道怎麼做。於是陳治療師建議他父母,可以幫他準備一支小笛子(聖誕節時,小朋友用力一吹會捲起來的小笛子)或讓他吹泡泡,幫助孩子練習。

她解釋,說話的第一關鍵即是呼出氣流,所以孩子要學著將氣流呼出來,而這位孩子在經過練習後,說話的機會確實變多了。因此,爸媽發現孩子在1歲半後,說話機會仍是很少,可是叫他指物品他都聽得懂,或許可以讓他練習吹笛子或泡泡。

5幫小嬰兒哈癢

至於年紀更小一點的嬰兒,如果家長覺得寶寶的哭聲很少,笑的時候也只是笑一下、而不是哈哈笑,陳美慧治療師表示:「這時建議玩搔癢的遊戲。」因為癢是一個反射,搔癢時,嬰兒會「嘎嘎」笑出聲音,為什麼會發出聲音?她解釋,因為當他感到癢時,肌肉、肚子會收縮,經過收縮,他知道氣流怎麼發出來,藉此訓練、刺激他。

 

教孩子模仿辭彙的4重點

最後,當大人要教導孩子模仿說話的聲音,下列幾點要注意:

1大人與孩子的視線是平行,讓孩子看到大人的臉和嘴巴。畢竟人在溝通表達時,不只有聲音或嘴型,還有表情;而大人的表情能讓孩子理解這個字的意義。

2當孩子注意到自己的唇型時,才提供語言訊息。

3練習時,從看得清楚的雙唇音開始,例如:「爸爸」、「媽媽」、「哺哺」等雙唇音。

4對於一些舌頭音像是ㄌ或ㄋ,大人可以將嘴巴張大、放慢說話速度並連續的說,例如:「啦、啦、啦」,帶有旋律、音調,如此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如果當下孩子沒有模仿,家長不用太擔心,他可能在大人看不到時自己就發出聲音來,尤其是在他睡覺前,通常孩子在這時候的聲音特別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