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的人,是不能安慰的,看完以後,多點貼心與瞭解,可以少一點遺憾

生病去世,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希望大家能有所瞭解,幫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對。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每週都會在固定的時間去到醫院,陪伴一些臨終的病人。他們接觸著人的離世,卻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支撐生活的勇氣。來到醫院,找到了這群人。這群人的故事,打動了我們。 

於是,我們記錄下關於他們的,視頻裡看不到的故事。

暖黃的檯燈下,榨汁機忽輕忽重地運轉,營養汁就快做好了。

風從微閉的視窗溜進來,撞到插在細口花瓶裡的蘭花。花香溢了出來,融進香薰機噴出來的冷霧裡,飄散到床邊。

星級酒店的布置,大抵如此。

而你大概不會想到,上面的這個場景,會出現在一間醫院病房裡。

Annie 做醫生5年了,也是第一次見到,病人家屬把病房布置得如此溫馨。

這跟我親身經歷過的親屬臨終場景,實在大相徑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姨丈是得肺癌去世的。臨終前,我媽帶我去醫院看望他 ——

藍白條紋相間的衣服,空落落地包裹著他乾瘦的身體,插著鼻管,打著點滴,頭髮花白了不少。

空氣裡刺鼻的消毒水味,還有隔壁病房家屬和醫生的爭吵,讓我感覺反胃和眩暈。

壓抑、悲傷和恐懼,構成了我對臨終場景的所有印象。

所以當 Annie 用「溫馨」這個詞來形容臨終時,我無法想像。

Annie 是前段時間來參加了我們的週末選題會的讀者。

她是一位呼吸內科的醫生,也是臨終關懷 NGO 組織的義工。

她告訴我們:人到臨終階段,應該是更有尊嚴的,可以是溫馨、體面的。

「臨終關懷是專門去陪伴那些幾個月內就會離開世界的人,幫助他們更安心地走完最後的路。」

在我的印象裡,去世、病房和臨終場景,本是很多人避諱談及的,甚至不想面對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我十分好奇,她所加入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在那裡工作的人,又為什麼會願意,一次次地去經歷離世,提供服務。

這裡寫著的「最後一公里」到底代表著多長的時間

在 Annie 的引薦下,我們聯繫到了廣州臨終關懷組織「十方緣」的負責人匡老師,並來到廣州市橋醫院的康寧區,記錄了他們做臨終關懷服務的過程。

7 樓病區的門口,有一個粉紅色的房間。

房間的邊上,掛著折疊的紙飛機。我數了數,有藍、紅、紫、黃、綠,五種顏色。

據匡老師介紹,這個病區一共有 140 多個床位,大部分都是醫學判定無法治癒、處於臨終狀態的病人。

為了更好地進行臨終關懷服務,在服務前,他們有一個固定的環節,就是所有義工會輪流朗讀 18 條服務行為規范。

我就坐在這個房間裡,聽他們宣讀了一條條規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離開房間時,需一個個倒退著離開,不能留下背影,以減少老人的失落」;

「自我介紹及陪伴時應避免主動提起『臨終關懷』」;

「老人告訴你銀行密碼,出來之後就要忘掉。」

當我聽著這些規范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陪伴臨終病人,已經可以細緻到如此程度。

甚至可以說,講究。

其中最讓我感到驚奇的一點是,「陪伴老人,不是教育老人,不是給老人做邏輯分析。」

匡老師提醒我們,對於臨終的老人來說,和他們說「想開一點,沒事的」,這樣安慰的話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

因為真正臨終的人的感受和心情,我們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所以,安慰有時候反而會打斷了老人本身的傾訴欲。

在這裡義工,只要服務過一次,就會獲贈一個手環。上面印著的 10 個字,強調的正是這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