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玉龍宮』難得一見,安溪靈安尊王真起乩!廟方人員發現後,立刻把神將脫了下來,但乩童都還沒有退駕!

【靈安尊王青山王由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靈安尊王 亦稱青山王 靈安尊王 ,為地方神 , 原為中國福建南安、惠安、晉江三縣人所信奉,惟現在人們未能詳知其來源,非泉州人也祭拜 。

青山王源由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

青山王原名張滾,是東漢、三國時代東吳將領,人稱張將軍。

212年,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頗有治績,因受人民懷念,奉之為神明,稱「青山王」。

明代何喬遠的《閩書》惠安縣觀應篇,主此說,認為「青山王」是孫吳的將軍「張悃」。

其二:

五代十國時,「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明世宗嘉靖時編纂之《惠安縣志》主此說:「青山在縣南,閩時將軍張悃,嘗立寨於此以御海寇。既歿,鄉人廟而祀之,至今不廢」。

靈安尊王,姓張名悃,是三國時代(公元二二0年~二六五年) 東吳孫權的副將,孫權派祂駐守福建的泉州惠安地方,為人正直廉潔忠勇有智謀,任內施仁政功績卓著,深德軍民愛載,亡後安葬在惠安縣衙東室內,後來每有縣官更迭,到任縣官必詣壇致祭,祈求「民安物阜」,因此孫權封他為「照應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宋代宗登基(公元九七六年) ,新任一個進士姓崔名知節,為惠安縣令。就任後循民眾的請求,入鄉隨俗往祭其墳以安民心,那知道正在上香膜拜中,墓碑突然向前傾倒,看到墓碑背面勒著一首五絕 :「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天」。

字跡古色斑斕決非新刻,因此崔縣令查詢縣境內確實有青山這個地方,就和眾士紳相商,將其之墓遷建在青山山麓,並且建立祠廟奉祀,歲時供祭。這座小祠廟就是泉水青山宮的濫觴了,因此靈安尊王也稱:「青山王」,傳說因對驅疫靈驗,深為民間信仰。

驅疫之神一說,青山王為泉州府惠安縣之城隍爺,或說其神格類似城隍爺,管轄無區域的限制,隨時巡狩各地,監察民生。又說祂生前施行仁政,歿後稱武德帝,民間祀為「驅疫之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金兵入寇,宋朝南遷,宋高宗令虞允文防守采石磯,金兵來攻眾寡懸殊,守軍節節敗退,突然天昏地暗,一支兵馬高舉張滾的旗號,率部截殺金兵大敗,宋軍反敗為勝,虞允文查問援兵何來?旗下將兵無人知情,只說援兵打著張滾的旗號,如從天降,人馬勇壯,行步如飛,爭相追殺金兵不知何去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有一小兵稟說 :

他是福建泉州惠安人,他的故鄉有一座青山祠,所祀的就是張悃,虞允文覺得其像和諸兵所說頗相吻合,經過許久又不見義軍前來報功,更加深信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該神顯靈,前來協助擊敗金兵,保衛大宋社稷,就修表奏稟高宗。

高宗大喜即刻頒昭,封張悃為「靈安尊王」,並令惠安縣撥款擴建廟宇,四時供祭而賜廟額尊稱該廟為青山宮嗣後,神靈煊赫,縣民有所祈求,無不靈驗,因此縣民信奉尤篤。

明 . 隆慶 . 萬曆間,惠安知縣葉春及(廣東歸善人)欲前來青山毀廟,青山王曾託夢告曰:「未有惠安,先有青山」。「青山」,當指青山王,這名話可理解為惠安未置縣前,民間已存在青山王信仰。

「改葬於青山立廟」,所立為今青山宮無疑,因此說青山宮始建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是對的。但是,當時是於青山南麓卜地新建,或是把民間於五代時在青山南麓建立的小廟加以擴建而成,並不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地世代相傳一個說法:「在青山宮的右前方有一小廟,據傳是在青山宮未興建以前,鄉民已建小廟,作為燒香膜拜青山公之所」。

南宋初年,青山王信仰得到官方承認。

惠安群眾尊張悃為「惠安境主」。

明·嘉靖《惠安縣志·卷1》引《宋會要輯稿》云:

「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縣守節裡。紹興五年(1135年)十二月賜廟額誠應,紹興十九年(1149年)八月封靈惠侯」。

《宋會要輯稿》是宋代官修政書,是政府檔案的分類彙編,說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得到官方承認。後來,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賜額「敕封青山靈安王廟」。

青山王是產生於惠安地方特有的歷史人物神。

至今,青山王信仰已逾千年,其地域分佈相當廣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