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科普】沒有穀物就沒有疼痛,揭露關於穀物的真相

導言

「五穀為養」這種說法,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咱們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五穀雜糧為主要食物來源。

然而近幾年,在同樣為糧食強國的美國,卻竟然興起了討伐穀物的革命。多本關於穀物食品導致慢性疾病、肥胖、損害大腦健康的書籍在歐美國家熱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乍一看,這些書籍的觀點十分顛覆,貌似胡說八道。但是如果仔細翻閱,你會發現這些暢銷書的作者無一不是具有專業知識和多年從業經驗的醫生和教授。

其中一本最為暢銷的書,剛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長達80周占據Amazon健康類排行榜第1名大名鼎鼎的——《穀物大腦》。

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這本《穀物大腦》,那麼強烈推薦你用 2 分鐘的時間閱讀下面的十個精華書摘。你會了解到關於穀物的全新觀點,以及獲得健康的實用建議。

穀物和你的大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的大腦重1400克,血管總長度有16公里,擁有的神經元數量比銀河系的星星都多,是人體中脂肪含量最多的器官。但我們每天吃下去的食物卻正在損害我們的大腦。

《穀物大腦》一書的作者戴維·帕爾瑪特是世界公認的營養學專家和神經醫學權威,他認為「阿爾茨海默症、抑鬱、焦慮、糖尿病、肥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你吃下去的食物。」

作為一個馬拉松愛好者,自從喜歡上了跑步,我對營養學也給予了特別關注。而《穀物大腦》這本書,更刷新了我對穀物的認知。在本書中,作者揭開了「小麥、碳水化合物和糖損害大腦和身體健康的驚人真相」。

十條書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 / 炎症,是冠心病、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症、癌症以及很多慢性病和由此導致死亡的誘因。

炎症是人體的一種應激反應,比如蚊蟲叮咬產生的紅腫就是一種炎症。輕微的炎症對身體是一種提醒,但如果炎症很重,就會誘發其他疾病。這時候如果去醫院,醫生就會建議吃「消炎藥」。與其吃消炎藥來治療炎症,不如用飲食來緩解炎症,減少炎症的產生。

/ 2 / 以全穀物為主食,大量攝入碳水化合物,會引發腦部炎症,導致多種大腦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症。

在2012年的《阿爾茨海默症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中,曾發表過一篇研究文章,表明吃大量碳水化合物的老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比一般情況下的老人高4倍。而輕度認知障礙就是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獃)的前兆。

/ 3 / 碳水化合物是增肥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碳水(包括糖和澱粉)進入體內轉化為葡萄糖,促使胰島素分泌,將葡萄糖送到肝臟和肌肉提供能量。多餘的葡萄糖將直接被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長期的高胰島素水平導致Ⅱ型糖尿病,阻撓脂肪分解。即使身體有大量脂肪儲存,也還會一直想吃碳水化合物類食品。肥胖就是這樣煉成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為了讓豬上膘,不都是讓它們吃更多的穀物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4 / 糖,不管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從長期來看都是有害的。糖化作用是人類衰老的根本所在。

水果因為有大量水分和纖維素的存在,攝入天然果糖不至於讓血糖快速升高。所以,水果最好是連皮一起吃。但長期大量攝入非天然果糖仍對身體有害。

糖化作用又稱美拉德反應,指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糖分子會把自己和蛋白質、脂肪結合在一起。這個過程和炎症一樣,是身體的正常反應。但它也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表現最明顯的就是年齡大的人,面部皮膚就會越來越黃,臉色也越發暗淡。「黃臉婆」這個詞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蛋白質被糖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侵害大腦,最終導致腦細胞受損。

衰老不可避免,但我們可以延緩衰老。少攝入糖就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

/ 5 / 脂肪是大腦的愛人。吃進去脂肪≠長出脂肪,吃高膽固醇食物≠身體的膽固醇水平,高膽固醇並不一定就導致冠心病。

脂肪是人類營養的支柱。人的大腦70%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中的歐米伽3脂肪酸和單不飽和脂肪酸是好脂肪,會幫助減輕炎症。而垃圾食品中普遍使用的氫化脂肪酸則是壞脂肪,可以引發炎症。膽固醇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成分,能夠保護大腦免受自由基的損害。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過一篇報告,荷蘭研究者以724名平均年齡89歲的老人為研究對象,追蹤10年。結果發現,總膽固醇水平每增加39%,其死亡風險就降低15%。《美國營養期刊》發布文章稱,飽和脂肪酸攝取量和肥胖、心血管病、癌症等沒有直接相關性。

/ 6 / 人類基因決定了首選能量來源是脂肪。

這是200萬年前的狩獵採集時代決定的,那時的食物大多都來自捕獲的獵物,我們祖先的主食是肉類,留給後世的基因是以脂肪和蛋白質為能量來源。1萬年前穀物才開始成為人類的食物。這個時間段不足以改變我們的基因。

碳水化合物成為人類的食物進入人體是為饑荒儲備的。攝入碳水,意味著人類進入饑荒時代,沒有肉吃了。這時就開啟節儉基因,很快將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這就是肥胖的真相。人人都有肥胖基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