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成癮者

關於作者 

馬克·劉易斯博士,加拿大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多倫多大學榮譽教授、奈梅亨大學教授,師承新皮亞傑學派代表人物羅比·凱斯。至今已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同時是發展心理學專業刊物的編輯。著作有《情緒、發展和自我組織》《慾望的生物學機制》等。 

 

關於本書 

馬克·劉易斯曾經是一個資深癮君子。在青少年時代,他嘗遍了幾十種不同的毒品,使得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全面崩潰。後來,他艱難地擺脫了毒品,重建人生,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在本書中,他以優美、深刻的文筆,講述了自己吸毒和戒毒的親身經歷,在描述主觀感受的同時,對毒癮的生理心理機制加以科學分析,幫助人們認識和利用成癮的原理,自主和積極地生活。 

 

核心內容 

成癮是複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不斷演化的結果。人們嘗試毒品等成癮物質,最初通常是為了滿足某些心理需求;一旦染上毒癮,人的大腦就會在生理上被化學物質改造,使得毒癮很難戒掉,而從本質上來說,一切成癮都是通過學習改變生理的過程;通過化學物質激勵人的行為,是人類在漫長進化中形成的根本特徵,這一特徵如果運用得當,對個人的生活和成長也可以非常有益。正確對待成癮現象,就要求我們要看清它並善用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引狼入室」,吸毒的心理根源 

從作者的生活經歷,可以看出三種最為普遍的心理需求會導致人們使用毒品,分別是逃避恐懼、尋求歸屬和探索自我。

作者在加拿大讀高中的時候,突然被父母安排轉入一家美國的軍事化管理的寄宿學校,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泰博學院。這裡的制度嚴厲枯燥、扼殺個性,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充滿了諂媚、欺凌、孤立和歧視。面對生活環境的重大改變,一個十幾歲的少年本來就會感到不安,無可逃避的學校生活讓不安演變成恐懼。於是,作者開始偷偷摸摸地喝酒,喝強力咳嗽藥水,最後又抽上了大麻,希望藉助這些藥物,暫時逃離讓人畏懼的生活。 

導致作者迷戀毒品的另一種心理根源是尋求歸屬感。人類是典型的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感覺到自己是某個群體的一員,這會讓人覺得踏實和安全。作者高中畢業后,考入加州名校伯克利大學。像所有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一樣,他想要建立新的聯繫,找到新的社會位置,更重要的,是找到新的夥伴,在小團體中實現歸屬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是1967年,1967年的伯克利是個嬉皮士的聖地。一派迷亂和狂歡的氣氛。在作者眼中,似乎每一個有魅力有個性的人都在吸毒。他當然不能落後,不能被排斥在潮流之外,於是,他把大麻、LSD、致幻蘑菇、安非他命等毒品當成了與人交往的禮物。

在朋友的不良影響下,作者接觸到了毒品之王——海洛因,並且一上來就用靜脈注射的極端方式。因過量吸毒,作者不得不休學,與家人關係也緊張起來。

在父親的幫助下,作者決定擺脫那些虛幻的依賴,探索真正的自我。但他卻在時代和環境的影響下,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尋求心理成長。 

作者隨家人來到東南亞生活了大約兩年。出於好奇,他在一個聚會中嘗試了一氧化二氮。作者由於經驗豐富,看出這種方式只不過是另一種吸毒的代名詞, 但他由此產生了盲目的自信,錯誤地把吸毒經驗和控制能力劃上了等號。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控制,偶爾的失足不會造成傷害。這些關於自我的理念,導致作者在東南亞遊歷時吸取了大量的鴉片製品,毒癮根深蒂固,再難戒除。 

 

二、「請神容易送神難」,毒品的三種生理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