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乖乖聽話,家長們竟然用了這一招!

積分獎勵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小編又採訪了另一位媽媽,她說:「我家就一直用積分獎勵的辦法,現在沒獎勵兒子根本不學習,他說期末考好了要家裡給他買蘋果手機,孩子才四年級,以後還怎麼管?」

孩子們為了得到回報而表現良好,沒有回報就沒有動力,孩子做事動機不純,不再以興趣為導向,而變成功利性。看來這種方法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有效,相反它太有效了,以至於通過改變孩子的動機影響了孩子的心態。因此,積分獎勵的核心問題,質疑最多的還是獎勵本身。

著名心理學家德西曾做過一個實驗,召集一批被試者,讓他們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題。最開始所有人都沒有獎勵。後來研究者把被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每解答一道題,就可以獲得1美元,另一組還是沒有報酬。再過一段時間,研究者告訴大家,自由活動的時間到了,可以休息也可以繼續解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結果表明:得到報酬的那組人,在付費期間確實是非常努力,但是很少有人在休息的時候還解題,這說明他們對解題的興趣減弱了。而始終沒有獲得報酬的那部分人,很多人在休息的時候還在解題,這說明他們自身對解題的興趣在增加。

心理學上把這個規律叫「德西效應」,額外的獎勵,改變了人們做事情的動機,從最初的在這件事情中體驗樂趣,變成了為了獲得獎勵再付出努力。

對此有人調侃說,我寧願費時費力和孩子說很多,也不想等我老了,讓孩子回家,他會說「回家一趟路費能報銷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庭實施積分獎勵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別為了「圖省事兒」,隨口就來一個獎勵!

「把飯吃光,就給你一塊錢」「你安靜一會,回家給你看兩集動畫片。」這樣的隨口獎勵在很多家庭中很常見。獎懲孩子,離開父母的用心和關愛,變成了「圖省事」的借口,變成了簡單的制度和工具。

有位媽媽分享說,她們一家也用積分獎勵,不過每天一家都會進行家庭討論會,孩子先說說今天的表現,然後家長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認真分析,該表揚的表揚,有待提高的也會說出來。當孩子看到能貼上笑臉的時候,特別開心,沒發現什麼負面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來要想皆大歡喜,這其中還真是需要家長的十分耐心,你能不能和孩子一起堅持完成,能不能看到孩子每一次的進步,有時間和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長,這是問題的關鍵。不過這樣的制度如果真的嚴格起來,很多家長也會很痛苦,很多家長很難做到。那些看似輕鬆,佛系父母的人,背後不知付出了多少,而且只有對孩子品性和習慣有十足把握的人,才會跟你說教育要隨緣!

不要事事都積分,事事都獎勵。

積分獎勵更適用於習慣的養成,如分床睡、堅持刷牙等。但很多家長嘗到了甜頭,就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了更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裡面好多積分小編都表示看不懂!為什麼和爸爸媽媽交流談心要積分?參加社會公益勞動要積分?懂得與人分享也要積分?難道這些不應該都是發自內心的嗎?如果連幫助別人都要獎勵,這會減少孩子將來幫助別人的意願,毀掉孩子幫助別人的本能天性。

物質獎勵容易讓孩子變得貪婪。

隨著孩子年齡越大,講條件的本事也越來越大了,對物質的要求會逐漸提高。4歲,一根棒棒糖;10歲,一套新衣服;14歲,一部新手機都未必能入孩子的眼。到了孩子初中階段還用這種方式,可能就真的行不通了。

因此,長期用物質激勵,很可能家長招架不住,但是,如果你答應了孩子做到了就給予獎勵,也一定要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另外,最重要的還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一種家庭教育方式是完美無缺、一勞永逸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是結合孩子的特點和自己家庭的情況,不斷變通和調整,當然更需要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關於積分獎勵,編劇們在「新大頭3」的電影後半段,給家長們留下了一個深深的思考,吳楠說:「在白夜城的段落里,我要讓大人被積分制困惑,當大人按照孩子的標準去適應,去掙積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我們對孩子使用這種權利的時候,我們覺得是理所當然.......」

 

《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3:俄羅斯奇遇記》正在全國院線熱映!這部電影不僅是送給全國孩子的禮物,也是大人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一次心靈之旅,同時,電影中的家庭教育問題也值得家長們深思!

編輯:歐陽開婧

本文來自央視少兒,歡迎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