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 | 知識共享時代,知識該何去何從

慕課,即MOOC,是一種大型開放式網路課程。早在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就已經陸續設立網路學習平台,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然後,隨著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MOOC席捲全球,大受歡迎。而中國,也迅速建立起了多種MOOC平台,其中包括國家精品課程開放任務下建立的中國大學生MOOC,果殼網旗下的MOOC學院,以及深大牽頭建立的UOOC聯盟等。

而對於慕課的學習過程,我們並不陌生。根據學校學分要求,選修課程;觀看線上課程視頻,進行學習;通過社交工具,例如在平台討論區發帖、建立QQ學習群等,向老師提問或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最後通過線上以及線下測驗結業。這種方式,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空間,乃至知識傳播者的限制,讓學生能夠學習到種類多、質量高的優秀課程。同時,還打破了固態、僵硬的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模式進行學習,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以說這種線上教育模式,似乎的確能達成教育者「打開封閉大學教育資源,促進知識流動,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輻射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的目標,以及學生和社會大眾「多樣化學習,終生學習」的願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不然,慕課並沒有想象中那般討得所有人的歡心,它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我曾經做過一個小範圍的校內問卷調查,在119人的樣本數據里,有91.6%的學生選擇慕課學習是為了修學分,並且有40%的學生對慕課學習感到不滿意或一般。這個數據或許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某種程度上也能說明,至少對於在校學生來說,慕課並不是完美無缺的。

我們不妨結合大環境,談談慕課中的幾個典型問題。

首先,最引人關注的就是「結課率低」。其實,這並不難理解。慕課平台考驗的是學員們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制能力。高校里的學生,由於與修學分和學費掛鉤,大多都是會認認真真地完成課程。可當課程面向社會大眾時,課程的完成率並不能保證,其原因大抵是有兩個:一是課程一般都是免費的,比不上花錢的東西的寶貴;二是部分人並沒有在校學生的自制力,或者說沒有外界的強制力。這種不同,也就造成了另一個問題:需要知識的人反而沒有吸收知識。學習主動者能力越來越強,學習被動者遠遠落在後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課程趣味性低。這可能由多個原因造成,比如老師講課枯燥、課程學術性強、內容無趣等。但不得不說,這個恐怕就是直接影響學員對慕課滿意與否的因素了。在問卷里,某學生直言「某些慕課是直接按照課本念書的」。這一點,我也是心有體會的。某些公共必修課要求線上看視頻線下上課,線上的課程是按照課程知識點,一板一眼地念,而線下,老師放出PPT,重複同樣的內容。這無疑是十分枯燥、呆板的。

最後,課程學術性強,實用性低。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是十分功利,並且沒有說服力的——畢竟是高校提供的課程資源,自然是學術味十足。但實際上,當MOOC平檯面向社會大眾時,就不得不考慮一個問題:社會大眾對「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存技能」的需求。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實,在這個生存競爭激烈的時代,沒有那麼多詩和遠方,大家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也同樣希望知識能快速地讓他們掙得麵包。更何況,即便是大學生,他們大多數其實也會優先選擇學習最實用、最能適應現代社會節奏的技能和知識。然而,目前,MOOC遠遠還不能滿足這個需求。這也無怪乎,眾多的「技能學習」微課課程大受歡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上述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慕課學習過程中,在其他知識產品的使用中也是能看到的。而同樣是知識共享時代的產品,慕課最大的意義或許在於——鑒別和篩選了真正會學習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CEO姬十三曾說:「MOOC的到來重新定義了學校,重新定義了老師,甚至也重新定義了學生。」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在這MOOC平台能學有所成的,必定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會讀書」的學生。就像我的一個朋友嘉榮,一個左手敲代碼,右手作詩的計算機系學生,他在萬門大學、中國大學MOOC等平台上,參加多門課程的學習,涉獵心理學、文學、數學、物理等等,並且免費、付費的課程都有。而他學習這些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興趣。我想,這類的學生,不吝於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去學習,更應該稱為「積極學習者」以及「知識愛好者」。學習,對於他們,更像是一場盛宴。

然而,我想,相比於傳統教學時代,在如今的知識共享時代,不會學習的人或許只會多不會少。學習該何去何處?這個問題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解答。

/鍾桂珍

責任編輯/ 賴宇

圖片/源自網路

發表於: 2018-07-01 01:19:12 AM

更多新聞請到臉書追蹤我們:我的分享平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