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影響我們的5個心理學現象,我們為什麼喜歡自拍?

 

那些最想去結交別人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願意去結交的人;

那些最想說出自己看法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願意聽他說的人;

那些最想同別人交換名片保持聯絡的人,往往是大家最不希望拿出名片同他交換的人;當新成員不斷湧入一個開放社團時,社團中最有價值的成員會發現社團成員平均水平的降低讓自己繼續呆在這裡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他們就會選擇離開。

 

這批成員的離開進一步降低了社團的價值,於是惡性循環開始了:越來越多高價值的成員選擇離開,直到有一天這個社團徹底的淪陷成了一個平庸的組織。

 

蒸發冷卻這一現象點出了人類社交生活中很有趣的一個特點,而這一點,大部分年輕人是不知道的。年輕人從學校跨入社會,讀了一些商業雜誌就認為自己知道了什麼是生意,去參加了一些行業論壇就認為自己是行業專家。實際上,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些私下的封閉社團,一直存在著,只是你不知道。但如果你不知道,就永遠不會知道,除非有人願意帶你往上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沉錨效應」讓別人不懂拒絕你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出判斷時,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的現象。

 

這一現象,如果我們用中國的成語「先入為主」來解釋的話,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很好地理解了。為什麼要把「先入為主」的思維說成是「沉錨」呢?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對得到的第一信息給予特別的重視。第一印象或數據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維固定在了某一處。

 

經驗老道的銷售人員不會問你需不需要,而會提供出兩個選擇,通常我們都會跳入對的銷售陷阱里。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沉錨效應。

 

當你想邀請一個你並非真心邀請的人,又不失禮貌,可以用「是否問」句:「有空吃個飯?」「有空一起K歌?」這個「有空」,約等於遙遙無期。如果對方換做你的老闆或客戶,那就要用「選擇問」了:「一起出去玩,吃飯或K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真心想送禮物給閨密,「圍巾或香水,自己選一個吧」。如果僅僅是客套的可送可不送的禮物,不妨用點詭計:「想送你一件禮物,最近需要什麼?」

 

我們的思維也有「錨點」,通常是一句話、一個限定詞語或一個小規定,就讓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一旦設定,你只能在規定的半徑下活動,怎麼都跳不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別想忽悠我:生活中影響我們決策的「誘餌效應」

 

每天都有許多事情需要我們做決定,然而,我們是根據什麼進行決策的呢?是外在的流行與壓力、他人的建議、還是內心的真實需要?下次做決策時,小心「誘餌效應」忽悠了你。

 

「誘餌效應」是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箇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為「目標」,而另一選項被稱為「競爭者」。

 

餐廳的菜單上總會有至少一個貴得離譜的高價菜--即時從來沒有人點,或者你點了店家也會說恰好賣完了。這道高價菜的存在或許並不是要吸引顧客選擇它,而是誘導你點第二貴的菜。因為當你看到有貴得如此離譜的菜之後,一定覺得第二貴或是更便宜的其他菜是如此的"物美價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誘餌效應"是最先在消費品的選擇中被發現的,現在已經被證明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經濟學認為,人們在作選擇時很少作不加對比的選擇。那麼,為了讓消費者作出有利於商家利益的選擇,營銷人員便會安排一些誘人的"誘餌",從而引導消費者作出"正中商家下懷"的決策。

 

商家是精明的,他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了解人們的消費心理,那就是:人們每做一件事,每選擇一樣東西,都會加以對比,而越是有對比的東西就越能凸顯價值。因為人們對某件事、某樣東西並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並不知道某件事物的真正價值,而只能通過與這種物品相近的其他物品的比較來判斷優劣。

 

我們身邊有許多這樣的案例,比如手機套餐、網費套餐、電器促銷等等。這些商家的做法很好地詮釋了「誘餌效應」的心理學技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