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

「我最深沉的恐懼,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棄我而去。「

「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我要死了,真的。」

「我呼吸不了,動不了,失去知覺。如同我在淋浴時哭泣、顫抖、站不穩的樣子。」

生活中有一類人,他們總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迎合或者討好身邊的人,最終在他人期待的牢籠中徹底崩潰,從心理學層面看,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人格特質

沒有「皮膚「的人其實也沒有靈魂 

《愛在邊緣時》的作者Celia Finkelstein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的代表人物。

她給這一人格障礙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沒有皮膚的人」。 作者在書中這樣形容自己:

「我感覺自己血肉模糊地在這世間遊走,體無完膚…是的,我沒有皮膚,只有一堆神經、肌肉和筋骨,血液和傷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PD是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嚴重精神疾病,BPD患者多數有人際交往障礙,表現在對自我形象認知不清的情緒不穩和容易衝動。

BPD患者由於不能很好的將自己與周圍環境分開形成獨立的思想價值觀,因而常被環境左右,受他人情緒影響,精神經常反覆,甚至會出現自毀、自殘行為。

小時候缺愛

《不完美的她》中, 有一個被繼父虐待的小女孩——穆蓮生。

 

繼父把蓮生當遊戲靶子,蓮生也配合地演倒地,每次摔倒她都在笑。

繼父把蓮生裝在紙箱里當遊戲道具,當蓮生被媽媽發現時,也依舊微笑著說:真好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蓮生用自己的零用錢給媽媽穆靜買好吃的,帶媽媽出去玩,反而被她媽媽嫌棄。

蓮生髮現媽媽想要拋棄她的時候,她也在笑。

最後一幕,穆靜向蓮生懺悔:蓮生,媽媽對不起你!

蓮生冷眼看向媽媽:你已經不是我媽媽了,我也不是穆蓮生了,我叫林小歐,我以後會和我的新媽媽林緒之在一起生活,我也會忘了你。

 

蓮生在和繼父、媽媽相處的過程中假裝不疼並保持微笑,拚命去討好這兩個並不愛她的人,是因為她知道只有拼盡全力去討好,才有可能不被拋棄。

不同於充滿愛的環境,在長期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辦法自然被人喜愛,於是會想盡一切辦法配合父母,或乖巧或淘氣或可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這些孩子往往早熟且敏感,很會察言觀色,往往卻在一起又一次的期待和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中失去了愛的能力。

 

《不完美的她》中,穆靜作為蓮生的親生母親,遭遇第一任丈夫死亡后,自己把蓮生拉扯大。

而穆靜在被生活壓到不行的時候遇到了酒吧老闆尚武。這個時候,穆靜就像即將溺水被人撈上來一樣,對尚武百般取悅、討好為了求得尚武的愛。

即便尚武在虐待女兒,她也是保持沉默冷眼旁觀,因為害怕失去尚武,再回到以前的那種生活狀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些討好者的父母——遺傳因素

據統計,邊緣型人格障礙人群占普通人群1%~2%。

但由於邊緣型人格障礙和其他人格障礙不一樣,發作對象有選擇性,對伴侶和孩子有較大的影響。

但孩子由於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體系,因而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變得和父母一樣。

由於缺乏外界的指導和關懷,邊緣性障礙的人群的代際遺傳和負面影響日趨嚴重。

 

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父母容易情緒極端,或對小孩盲目自信,認為小孩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其他小孩都無法和自己小孩比;或對小孩極其失望,在不斷地給小孩施加壓力的同時也讓孩子變得自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類父母多需要通過別人的鼓勵來確認自己的價值,而失去和外界的聯繫會讓他們出現懷疑或妄想。而小孩更是成為他們控制的工具,他們企圖對小孩進行全方面的干涉來證明自己的作用

 

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孩子多對父母地反常情緒表現無助,受到驚嚇之後內心容易變得麻木,形成了自省人格,比如「一定是我不夠好,所以媽媽才這樣對我」。

「如果我更優秀,媽媽也許就會過得好一些」,也形成了自我防禦機制,知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由此去逃離責罵甚至暴力。

長大后也無法理解愛

此類孩子在不斷地和父母做抗爭地同時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怕父母會不高興。

比如,父母說我不能出去玩,我也就呆在家裡;父母說這個人應該少跟他玩,於是就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選擇朋友甚至避免交朋友。

 

他們長大后也不敢與他人有很親密的關係,正如「媽寶男」和「恐婚男」,其背後的原因在於,覺得對不起養育自己的父母或者只有父母才是愛我的。

這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逐漸失去了獨立表達情感的能力,所以長大之後依舊無法和社會有很好的連接和互動,因而在親密關係或者人際交往中有很大障礙。

障礙的表現在於做事小心翼翼,甚至自我犧牲以換取別人的同情和在意。內心有極端痛苦和不情願,這種表面天使內心惡魔的心態讓邊緣型障礙的人處在長期的焦慮和自責,久而久之,自己便迷失了。

 

一生都缺乏愛 

《人間失格》中,主人公大庭葉藏是也是作者的化身,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很強的邊緣性人格障礙,其根源在於,日本是個要求社會成員高度一致的國家,所以大庭葉藏永遠都是無所謂,渾渾噩噩度過一生。

而他的喪,其實也是一種妥協。

人間失格,也就是「失去做人的資格」。

為什麼會失去做人的資格?因為他覺得自己不配。

為什麼不配?因為百般討好后的結局依然悲慘,這個社會終究無法對努力的你仁慈。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看看寫出喪文化的太宰治,到底出身在什麼樣嚴格的家庭?

太宰治其實是個貴族,可他有一個強勢的父親。父親從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逼迫他服從。後來他與銀座女服務員一同跳海后,父親切斷往來。

在後記中,藉由酒館老闆娘之口寫道,「我們認識的葉藏,本來乖巧可愛要是不那麼喝酒的話,還是個像神一樣的好孩子呢。」

神一樣的好孩子,說的是不就是聽話的孩子們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為什麼這些本來無所謂懂事的孩子就突然變了呢?

 

可愛的詛咒

這其實就是「可愛的詛咒」。心理諮詢師雅基·馬森通過「可愛的詛咒」表達那些具有討好型人格特質的人。這類人的典型特徵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

「可愛的詛咒」源於成長過程中被固式化的童年自我突破卻被困住的青少年。

在童年,父母會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小孩,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能力變成父母的附庸,沒有獨立的人格,以至於後來長大了,脫離了父母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這些小孩往往在青少年時期也表現出,為了融合集體而盡量壓制原本的性格。

長大后的他們,在不斷掙扎和選擇中形成了矛盾的性格。一方面希望得到愛,一方面不相信愛。因而在人際交往中無法真心投入愛。

人間失格中,葉藏最後把自己推向了精神的深淵,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人類。而他由於無法和周圍產生連接,於是被送到精神病院,這其實就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終極表現。

 

所以,邊緣型人格障礙很多時候其實是那些對生活充滿希望和要求完美的人。

那些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導致了他們讓自己不斷適應社會,對童年缺愛的補償導致了他們對愛情的飛蛾撲火,奮不顧身,因而失去自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我們說,愛是治癒一切的良藥。當我們懂得了什麼是愛,並且相信愛,也能最終化解心中煩惱,重返生活的正常軌道。

 

人間失格中,良子是善良的化身,也是一個「容易信賴他人」的人,所以,葉藏會和良子結婚,沒放棄生活。但在良子被玷污之後走向崩潰,其實也就是主人公信念城堡的坍塌。

那麼,為什麼會走向悲劇?是因為世界的不美好?

還是因為自己的不堅定?是因為世界的不公而失去做人的信心?

還是因為本身就沒有好好對待自己正視自己的價值認認真真地活?

我們渴望的愛,其實並不難。因為,只要我們張開雙臂,擁抱這個世界,就會得到愛。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作用,我們就會珍惜自己,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價值,別人才會發現我們的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言之,當你學會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美國作家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全世界都會來愛你》中提到了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我們在同年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

只有我們乖乖的,可愛的,活潑的才能獲得父母的愛。

只有我們大方的,自信的,有義氣的才能獲得朋友的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