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之所以感到不快樂,其實是因為你還不夠自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是自然的產物,所有對於人性的研究自然要從人與自然說起。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社會心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都一致表明:

人類的本性不僅僅存在生理需求還存在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即快樂以及痛苦的情緒表達。

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而造成快樂與痛苦的因素其實有很多,適當的自私也的確可以讓人更快樂。

當然,這裡所講的自私,並不是讓你去做一個遭人厭棄之人,而是在保證別人利益的前提下,多為自己考慮,更多的去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及心理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習慣給那些自私的人貼上標籤:以自我為中心,貪婪,冷酷,吝嗇,敏感,多疑,性格孤僻。總之,自私在群體意識中屬於貶義詞,然而,人的本性其實是是自私的,因為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意義,具有生物適應性。

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人在社會群體中的幸福指數高低,不是權利,更不是財富,而是保持良好的心態,即擁有一個好心情。所以,通過適度的自私讓自己保持快樂是非常有必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尚的無私

相比於自私,無私則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指的是對別人無私奉獻,沒有私心。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下班回來,愛人翹著二郎腿,玩著手機,享受著美好的遊戲時光,你用「無私」告訴自己,要做一個賢妻良母,做著家務,照顧著孩子,還要為家人準備一頓可口的飯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