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在《舊唐書》的記載中,隻字未提李建成等人通過了玄武門。只說他到達臨湖殿察覺不妙時,立即回馬,向東往東宮方向逃命。

《舊唐書 隱太子傳》: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

而《資治通鑒》中則有兩人往玄武門方向入宮的記載。同時,也有當他們覺察情況不對時,立即向東宮方向逃命的描述。

《資治通鑒》:乃俱入,趣玄武門……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

在《新唐書 隱太子傳》中,則明確提到了二人先到玄武門,然後到臨湖殿,隨後發現不妙時,立即往太子府方向逃竄的行動路線。

《新唐書 隱太子傳》:遲明,乘馬至玄武門,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衛。……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遽反走。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哥倆在皇宮內向東就能逃回太子府,又為何來的時候非要從外面走玄武門入宮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按當時皇宮結構,東宮西牆與皇宮東牆為同一座城牆。該牆開有一扇門——通訓門。通過此門,建成、元吉可自東宮進出皇宮。同時,從北面走玄武門進入皇宮也是另一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建成兩條進出皇宮路線

按史書描述,兩人逃命時確定選擇的是走通訓門(路線二)。那麼,當他們進入皇宮時,真的是按《新唐書》所述,走玄武門入宮的嗎(路線一)?

要回答此問題,我們需要確認兩條信息:一是他們是從東宮的什麼位置出發的?二是兩人入宮的目的地究竟在什麼位置?

首先,太子宮結構與皇宮相仿,南部為正式辦公地點,北部為生活起居地點。玄武門事變當天,李建成明顯既沒心情也沒時間升堂辦公,所以他大概率是從北部的寢宮出發的。

其次,我們再來看他們到皇宮中的目的地,也就是李淵當天開會的地方。按史書描述,當尉遲敬德晉見李淵時,後者「方泛舟海池」。所以,李淵當天開會的地點應該在海池附近。

《資治通鑒》:上方泛舟海池。

當時皇宮中共有三座「海池」:東海池、西海池、南海池。三「海池」均靠近玄武門,位於皇宮西北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座「海池」均位於皇宮西北部,靠玄武門的地方

如果根據李建成出發的起點與終點,我們就能繪出兩條進入皇宮的路線供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玄武門事變當天,李建成兩條進宮路線選擇

從圖中看,自東宮北部的寢宮到位於皇宮西北部的「海池」,走玄武門入宮的路線明顯最短,走通訓門入宮則會繞一大圈,其路程幾乎是前者兩倍。按常理,李建成入宮應該是走的玄武門。而兩人逃命時之所以走通訓門,是因為追兵來自玄武門,他們只能走這條路回宮。

李淵身邊究竟有多少衛士?

最後一個焦點是,李淵身邊究竟有多少衛士,以至需要秦王府八百餘勇士及數十名「北門長上」耗費半天時間才能控制住局勢?

按大唐編製,負責貼身保護皇帝安全的侍衛歸屬於左右備身府。每府有掌御刀的侍衛(稱「千牛備身」)12人,佩御箭侍衛(稱「備身左右」)12人,普通侍衛(稱「備身」)100人,負責儀仗的侍衛(稱「執杖」)150人。兩府僅侍衛便有548人。不過,考慮到侍衛是一天當班,兩天休息,所以左右備身府當值的近身侍衛約在180人左右。除近身侍衛外,在皇帝所在大殿(極可能為鹹湖殿)周圍要害區域還有擔任警戒的外圍衛兵。

總體而言,當時負責李淵安全的守備兵力可參考隋煬帝在行宮時的規模。之前,隋煬帝出門征戰時,專門服侍其生活的侍臣(太監、廚師、御醫等)與保障其安全的衛兵共計600人。如果單算衛兵,應在500人左右。但由於隋煬帝當時出門在外,其安保規格必然高於在皇宮中開會的李淵。所以,玄武門事變當時,直接保護李淵的兵力應在300~500人之間。(當然,皇宮中其他地方還有衛兵,但處於分散狀態)

《隋書》: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衛仗,合六百人。

皇帝身邊具有如此之多的守備兵力,也就否定了「李世民先把李淵拿下,然後伏兵臨湖殿,最後等待李建成現身」的一種解讀說法。

從玄武門事變的實際進展看,李世民即使投入了秦王府勇士加「北門長上」近九百人的力量(約兩倍於李淵守備人員),戰局進展仍比較緩慢,以至遲遲無法加入玄武門外的戰鬥。

如果他真是照假設所述,「先拿下李淵,再等待李建成前來」,等於舍易求難。這種做法很難保證李世民在攻打李淵過程中,不會有眼線向李建成通風報信,以至橫生事端。

在梳理完以上細節后,我們已經可以解密出玄武門事變的全過程!

玄武門事變完整細節呈現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現於白晝天空。大唐天文官員對此的解釋是秦王李世民將成為新任天子。然而,當唐高祖李淵向李世民出示該結論時,後者卻遞上密奏,控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

六月初四清晨,李淵召集核心大臣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人,在皇宮內靠近海池的一座宮殿(極可能是咸池殿)召開秘密會議,討論讓人頭痛不已的太子與秦王之爭。

同時,當天一大早,李世民帶領十位隨從: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來到了玄武門外的「屯營」暫歇。以常何為代表的數十位配備弓箭、馬匹的「北門長上」也進入臨戰狀態。為避免打草驚蛇,秦王府八百餘名勇士暫時留在位於皇宮西側的秦王府內待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世民伏兵玄武門

之後,李建成、李元吉自東宮北門出發,沿皇宮北牆外側,經玄武門進入皇宮。由於這時李世民只帶了十位隨從呆在「屯營」,數十名等待進攻的「北門長上」與平時也無二致。因此,太子、齊王並沒有感覺情況有異,而是照慣例通過玄武門,進入到皇宮。

也就在此時,李世民一邊派人回秦王府召喚數百勇士,一邊帶著數十名騎手從玄武門尾隨進入皇宮,向倆人發動了攻擊。當時,太子、齊王正走到臨湖殿。

發現大勢不妙,兩人的第一反應是向東往通訓門方向狂奔逃命。然而,大叫著李建成名字的李世民放出了鋒利一箭,讓大唐皇太子當場斃命。

與此同時,尉遲敬德帶領的七十名「北門長上」(其中一人為常何)紛紛向猶自奔跑的齊王李元吉放出冷箭,將其射落馬下。同時,追擊中的李世民也不慎被樹枝掛落在地。李元吉見狀,立即衝到李世民身邊,奪過佩弓,便要用弓弦將其活活勒死。危急時刻,尉遲敬德疾呼而至,斥退齊王,並將其射死在了逃往武德殿的途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建成、李元吉被擊殺大致地點

之後,李世民立即帶領數十名襲擊者返回到玄武門,與聞訊趕來的秦王府八百餘名勇士匯合(秦王府北門距玄武門約4公里,如果騎馬,單程約六分鐘)。

在這八百餘名勇士之中,便包含驍勇善戰的秦叔寶、程咬金等名將。接著,在隨同而來的秦王妃長孫氏親自勉勵下,勇士們迅速披上鎧甲,全副武裝進入了皇宮。獨自留在玄武門的張公謹很快便關閉了城門。

這時候,在會議宮殿(極可能是咸池殿)附近負責皇帝警備工作的衛兵也察覺情況不對,進入到臨戰狀態。但從李淵事後對尉遲敬德的問話看,由於事發過於突然,他們都對其前因後果不甚了解,也不明白自己即將要承受多大的武力攻擊。

在此局面下,包含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在內的,於大唐開國戰爭中令天下敵手聞風喪膽的八百名秦王府勇士及數十名「北門長上」,在李世民親自指揮下,向皇帝所在宮殿發起了兇猛進攻。如果他們能夠攻下這座近在咫尺的堡壘,將能夠成為名垂青史的新一朝功臣,光宗耀祖,封妻蔭子,享盡榮華富貴。而一旦失敗,這幫人將會全部被處以謀逆大罪,身死家滅,株連九族,永世不得超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多久,聞訊而來的兩千餘東宮、齊王府復仇大軍便趕至玄武門下,與負責北門衛戍的「屯營兵」迎頭相撞。此時,「屯營兵」的當值總指揮是雲麾將軍(從三品的榮譽官職,副軍級)敬君弘。當時,他不顧左右「保持觀望」的勸阻,與中郎將(正師級)呂世衡一起參戰,並最終戰死。

此二人倒未必參與過玄武門事變密謀。但他們實際已無其他選擇。在當時情況下,如果李世民失敗,敬君弘將難逃一死。因為玄武門發生如此之多的事情(多達數百名秦王府勇士進入皇宮),敬君弘都沒能阻止,已是失職死罪。他除了全力參戰,並寄望李世民成功外,別無出路。

隨著戰局進展,近兩倍於對手力量的秦王府軍隊終於擊敗了李淵衛隊,抓獲了大唐皇帝及其核心大臣。這時,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進入會議大殿(咸池殿),請李淵把軍權移交給李世民,以終結玄武門外太子、齊王軍隊瘋狂的復仇。隨後,李淵被用一艘船控制在一片開闊的「海池」湖面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治通鑒》: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通鑒》原文「上方泛舟海池」中,「方」是將要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時還沒有「泛舟海池」。事實上,兩軍交鋒,箭如雨下,李淵沒有任何理由要離開宮殿高牆的庇護,跑到開闊的「海池」去避難。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能夠直接走到皇帝面前。

隨後,得到聖旨的尉遲敬德立即奔赴玄武門,向東宮、齊王府士兵宣讀皇帝的「最新指示」,並出示了李建成、李元吉首級。復仇大軍這才絕望散去。(在此之前,大局在握的秦王府軍隊與東宮、齊王府軍隊間曾有過短暫戰鬥)

至此,玄武門事變塵埃落定,李世民成為最終贏家。

整個事件運作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奇襲李建成、李元吉:要達成此目的,既需要行動隱秘,又需要具備足以瞬間擊殺對方的強大攻擊力。常何及數十名本就駐紮玄武門的「北門長上」是此階段破局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階段:攻堅李淵衛隊:要達成此目的,需要集結更大規模的兵力。由於建成、元吉此時身死,李世民已無顧忌,遂將所有八百餘名勇士盡數投入戰鬥。可謂圖窮匕見。

第三階段:收拾殘局:藉助李淵授權,驅散太子、齊王府軍隊,掌握天下大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玄武門事變全過程

後記

回顧整個事變過程,我們會發現太多人面臨別無選擇的境況:

對李建成而言,他當天除了入宮去接受李淵召見,解釋「淫亂後宮」情況外(赴死亡之局),別無選擇。

對李淵而言,在接到李世民投訴后,他除了必須要在兄弟之間做出取捨外,別無選擇。同時,面臨尉遲敬德的帶甲逼宮,他除了將大權交給李世民外,也別無選擇。

對於李世民而言,按照當時他與建成、元吉水火不容的關係,以及李淵的不利導向(特別是因「太白經天」而招致的猜忌),如果他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等待他的輕則丟官失勢遭軟禁,重則被突然「拉殺」。(李元吉設計的暗殺方案,即讓幾位力士以類似五馬分屍般的方式將一人拖拉至死)

對於秦王妃長孫氏而言,親臨玄武門撫慰帶甲將士固然值得欽佩。但如果事變失敗,她的一生也就毀於一旦(最大可能是自盡)。因此,她除了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親臨戰場助力外,別無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尉遲敬德、長孫無忌這幫秦王府的親信,以及以常何為代表的數十名「北門長上」來說,玄武門事變一旦啟動,他們除了拼盡全力取勝外,別無選擇。因為一旦失敗,這幫人都會被處以謀逆大罪,株連九族。

而帶領太子、齊王府士兵衝擊玄武門的馮立、薛萬徹等人同樣別無選擇:作為一名義士,怎麼能在主公死後不為其報仇呢?

對於屯營將軍敬君弘而言,在當時局面下,也不容許他中立,如果李世民失敗,等待他的將是失職大罪。

然而,本文之所以提到如此多「別無選擇」之目的,也並非要強調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的被迫性,而只是感慨,生命中實在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對我們而言,也只能去控制我們能夠控制的事物,去接受我們不能改變之命運。

比如李淵,最後還是接受了其帝王生涯被終結,兩個兒子被殺的悲慘結果,將大權交給了李世民,並在後者的「保護」下,於昔日的秦王府(后改名大安宮)中,伴著美人美酒,了卻殘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又比如發動攻擊的馮立、薛萬徹這幫人,在兵敗之後,根據朝廷發出的赦免令,他們又硬著頭皮前來投誠。沒辦法,太子、齊王已不可復生,但生活還得繼續。而李世民也接受了這幫人繼續成為大唐臣子的現實,畢竟昨日已逝,時代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至於事變的始作俑者李世民,同樣得接受殺兄逼父這個人生中再無法洗刷的污點。而在十七年後,當他的兒子李承乾準備效仿玄武門之變,自父親手中奪過皇權時,我們也同樣能夠從其一度想自殺的舉動中,體會到這位已統治天下十七年之久的偉大帝王心中難以言說的孤獨與悲涼。

《資治通鑒》:上御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績、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縱觀李世民一生,貞觀之治可謂無比輝煌。然而,任何事物總有正反兩面,隱藏在貞觀之治光明溫暖背後的,正是玄武門之變的陰冷血腥。如果去掉了後者,也就沒有了前者。

兩者合二為一,才是李世民複雜、完整人生的真實寫照。

最後,要向唐朝的史官致敬!

他們確實將事件進行了完整記錄,並以分散於多人傳記的巧妙隱藏方式,來讓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得以為後人了解。而常何的墓誌銘則補齊了最後一塊拼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