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玄武門:李世民瞞天過海襲殺李建成,摧毀李淵強大衛隊的真相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太白金星出現於白晝天空。大唐天文官員對此的解釋是秦王李世民將成為新任天子。然而,當唐高祖李淵向李世民出示該結論時,後者卻遞上密奏,控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淫亂後宮。於是,極為震驚的大唐皇帝決定於次日早上召開高級會議,並要求李世民與涉案方李建成、李元吉一同前往會場,接受問詢。

六月初四清晨,核心大臣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倫、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人先一步進入宮中,與李淵緊急磋商如何解決讓人頭痛不已的太子與秦王之爭。而從李世民本次密奏看,不論其內容真假如何,兄弟倆都已發展到了勢同水火,無法並存之地步。

可以肯定,如果無法在短期內發現太子、齊王「淫亂後宮」的真憑實據(事實上也很難發現),大唐皇帝必將為了江山大局出發,忍痛作出選擇。「得到太白金星問候」的李世民大概率會成為最終輸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世民心中其實非常清楚這一點。這也是他確信李建成、李元吉會如約來到會場,接受李淵問話的原因。若哥倆託故不來,反倒給人以心虛印象。秦王的真實意圖也並非要「告倒」二人,而是另一個更為乾淨利落的解決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玄武門事變主角——李世民

六月初四當天一大早,李世民便帶著十位隨從: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伏兵於玄武門」。

同時,在皇宮內線張婕妤通知下,被告對象李建成也獲悉了李世民密奏大概內容。懷著既緊張又詫異的心情,他將齊王李元吉招來東宮(即太子宮)商量對策。

李元吉的第一感覺是有問題,因為像投訴「淫亂後宮」這種不顧臉面與後果的行為,近似潑婦罵街,不符合李世民一慣冷靜縝密的風格。這事背後總透著邪乎。所以,他的反應是不要去,先留在東宮靜觀其變。

《資治通鑒》:元吉曰:「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

但正如李世民所預計的一樣,在形勢大優情況下,李建成不能不參加這場他註定會勝利的審判。因此,在讓所有太子、齊王府軍隊進入臨戰狀態后,兩人還是入了宮。當他們走到臨湖殿時,突然察覺大事不妙,立即瘋狂催馬往東宮方向逃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治通鑒》:乃俱入,趣玄武門。……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

這時,騎馬尾隨其後的李世民引弓放箭,當場射殺了李建成。接著,尉遲敬德領七十名騎兵趕到,射殺了李元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玄武門事變中,李世民射殺李建成瞬間

之後,很快得到消息的東宮、齊王府兩千餘人馬便在大將馮立、薛萬徹等人帶領下,直奔玄武門,為主公復仇。秦王府大將張公謹獨自一人關閉了城門,將亂兵堵在玄武門外進不來。而駐守於此的「屯營兵」則與東宮、齊王府士兵纏鬥於一起。雙方打的非常激烈,並導致守方的雲麾將軍敬君弘、中郎將呂世衡戰死。與此同時,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在宮內面見了唐高祖李淵,並請後者宣布讓所有軍隊聽從李世民的指揮。

最終,隨著數百名秦王府猛將參戰,以及皇帝詔令和建成、元吉首級被出示,復仇大軍這才絕望散去。

至此,玄武門事變勝利結束,李世民成為了最後贏家。

但此次事變也留下諸多疑團:

李世民伏兵於玄武門時,為何異常謹慎的太子、齊王竟沒察覺,直至走到臨湖殿才猛然發現情況有異?李世民是如何在太子龐大的眼線下,瞞天過海,發動致命進攻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世民共帶十名隨從埋伏在玄武門,為何尉遲敬德追擊李元吉時的騎兵多達七十名?

在李建成、李元吉被射殺后,到東宮攻打玄武門之前的這段時間,皇宮內發生了什麼?

當東宮士兵攻打玄武門時,為何只有張公謹在獨自關閉城門?李世民這時在哪裡?

當宮門關閉,皇宮內衛兵出不去時,與東宮士兵對打的「屯營兵」又來自哪裡?

很晚才與東宮軍隊激戰的數百名秦王府勇士在事變中究竟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當尉遲敬德全副武裝走到李淵面前時,保護皇帝安全的皇宮侍衛為何不加阻攔?

常何在玄武門事變中到底起了什麼作用?

要撥開籠罩在這段歷史之上的層層迷霧,我們還是需要從玄武門之變中重要而神秘的人物——常何談起。

但這一次,我們且拋開諸如「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之類較籠統語言,及各家已成文之解讀,直接翻看原汁原味的常何墓誌銘,看能否挖出更多細節?

常何墓誌銘中關於其在大唐履歷的記載(紅線左側文字)

上圖為唐高宗時期,權臣李義府為常何書寫的墓誌銘原文。從其飄逸瀟灑的字跡中(畫紅線部分),我們能夠清楚看到後者的官職履歷。

常何原是中原霸主李密手下武將。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對手王世充擊敗,歸順大唐。常何作為敗將一員,被大唐封為「清義府驃騎將軍」。這是個正四品(正師級)的地方兵府官職(帶兵800~1200人)。

《舊唐書 職官》:諸軍驃騎將軍為統軍……統軍正四品下,后改為折衝都尉。

同年,李密因在長安混的不如意,便借口去中原辦事,將常何等老下屬帶離了關中。路上,常何獲悉老闆有反叛意圖時,曾流涕勸諫。然而李密沒有聽從,並瞞著前者發動了兵變。

兵變失敗后,常何雖然也牽連其中,但由於「深明大義」,只被做了降級處理,改封「車騎將軍」,仍留大唐任用。「車騎將軍」是個正五品(正團級)的官職,為其原職「驃騎將軍」的副官。

《新唐書 職官》:七年,改……車騎將軍為別將。《舊唐書 百官》:別將正五品上。

武德四年,常何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被安排為「左右驍騎」。但這並非一個官職,而是在戰場中緊隨李世民衝鋒的精銳騎士。儘管他這時地位不高,但與炙手可熱的秦王李世民卻關係親密。其墓誌銘中有處細節尤其值得關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何墓誌銘中與李世民接觸點滴的記載(紅線左側文字)

其文道:「承解衣之厚遇,申繞帳之深誠」。這是指,在共同征戰時,李世民曾脫下過自己衣服披在常何肩上,並在探訪常何于軍營中的帳篷時,親自驗看過營帳四周的設施狀態,諸如防雨、防風之類工作做的是否到位。這讓當時的常何念念不忘,認為自己得到了主公至為「深誠」的「厚遇」,所以希望在後者最為困難的武德七至九年間,思圖報效。

解讀完背景信息后,讓我們再來看常何於臨近玄武門事變時究竟是何職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常何墓誌銘中關於玄武門之變最為關鍵的幾處細節(紅線左側部分)。

文中記載,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何受李世民密令入京,「領北門健兒長上」。

「領」為兼任的意思(如諸葛亮「領益州牧」,即兼任益州牧)。也即說,常何在原職位不變情況下,兼任「北門健兒長上」。那常何進京前的原職位又是什麼呢?

在李義府文章中,對常何武德七年之前,因功受賞的事迹撰寫的異常詳細,甚至精確到榮獲多少件器物,卻在其降職任「車騎將軍」后,再無新的官職信息刷新。這也意味著常何在進京之時,還是正五品的車騎將軍(或稱別將)。而玄武門事變后,常何因功被提拔為正四品的「折衝都尉」,兼「待令長上」,又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判斷。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常何當時兼任的「北門健兒長上」是什麼職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上」對應「番上」。當時,首都禁軍執勤士兵大部分人員來自地方兵府。按其距離遠近,有每五個月到首都執勤一個月的,也有每七個月到首都執勤一個月的,這叫「番上」。而「長上」則不受此時間限制,常年在首都執勤,並遵循一日執勤,兩日休息的作息時間。

《資治通鑒 胡三省注》:長上者,長上宿衛將士也。凡衛兵皆更番迭上;長上者,不番代也。

《唐六典》:凡應宿衛者,並從番第,諸衛將軍、中郎將、郎將、……、千牛備身、備身左右、……、長上折衝、果毅應宿衛者,並一日上,兩日下。

「北門」即玄武門。「健兒」指代驍勇善戰之人,無特別意義。換言之,常何當時兼任的「北門長上」,即是在玄武門長期擔任戒備、巡邏等武裝衛戍工作的武將。

所以,常何的完整職務是正五品車騎將軍,兼「北門長上」,並不是目前許多解讀中猜測的監門府中郎將(正四品)。舉例而言,常何更像是在酒店大門外走來走去的保安隊長(「北門長上」職能),而非負責辦理賓客入住手續的前台經理(監門府中郎將職能)。因此,常何根本無法做到「在玄武門攔住太子、齊王的隨從,只讓二人入宮,從而為秦王襲擊創造條件」這樣的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舊唐書 馬周傳》中,確實曾描述常何職務為「中郎將」。究其原因,可能與玄武門事變后,常何受封正四品的「折衝都尉」有關。事實上,「折衝都尉」一職直到貞觀十年才出現。事變結束當時,該職務還叫「統軍」,由「驃騎將軍」演變而來。如果「統軍」的編製不在地方兵府,而在中央十二衛,則改稱「中郎將」。

換言之,常何當時是以地方兵府長官「統軍」身份在中央工作,大家用中央同等級的「中郎將」稱呼他,也是一種尊稱。其原理,就如同我們習慣稱呼某巡視員為某廳長,某調研員為某處長一樣。

《舊唐書 職官》:親衛驃騎將軍為親衛中郎將,諸軍驃騎將軍為統軍。

不過,常何雖然不能像諸多解讀描述的那樣「隻手遮天」,但卻能用數十枚金刀子為李世民「勾兌」數十名同樣身份的「北門長上」。

墓誌銘原文: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曉(同驍)勇之夫,移奉藩朝(指拉攏到秦王門下),叅聞霸略(叅同參,指參與了解一些「信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變之中,當尉遲敬德領七十名騎兵追擊李元吉時,一個關鍵的細節是騎兵們在不停的以利箭攻擊李元吉,直至將其射落馬下。這些人符合「北門長上」的典型特徵:配備弓箭、馬匹!

這正是為什麼李世民只帶了十名隨從到玄武門,但卻平空多出數十名全副武裝騎兵的原因!

為何耳目眾多的太子、齊王事先竟沒察覺到玄武門伏兵?

常何及其他「北門長上」歸屬於駐紮在玄武門外的「屯營兵」。事變中,正是後者與聞訊趕來的東宮士兵纏鬥在了一起。

當時,玄武門外側共有左右兩營「屯營兵」,分別隸屬於「十二衛」中的左右屯衛,總計約2000人。由於北門靠近宮城,地位舉足輕重,所以「屯營兵」中有許多固定值守於此的「長上」。

《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蒙曼:周孝范與張士貴分別以左右屯衛大將軍統領玄武門屯營,意味著北門屯營分為左、右二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玄武門外側的「屯營」

玄武門事變當天,在常何等人的聯絡下,數十名「北門長上」自「屯營」馳出,成為李世民攻擊隊伍中的一部分。由於這批騎兵平日就全副武裝值守於此,所以直到其行動之前一刻,同樣在「屯營」設有大量耳目的太子、齊王均沒有察覺情況有異。這正是李世民瞞天過海計劃能夠成功實施的關鍵原因。(當建成、元吉遭到射殺后,其手下軍隊很快便衝擊玄武門的事實,證明對方的信息渠道其實非常暢通)

除了「北門長上」之外,史書還提到有數百名秦王府勇士參與過玄武門之變。關於這幫人,尉遲敬德也在事前談話中提到過。他當時曾說,在外的八百餘名勇士都已經入宮,構成箭在弦上之勢,想後悔都不行了。

《舊唐書 尉遲敬德傳》且在外勇士八百餘人,今悉入宮,控弦被甲,事勢已就,王何得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處,尉遲敬德之言略帶含糊:「八百餘勇士已經入宮」,究竟是指入的哪座宮殿?皇宮還是李世民居住的弘義宮(即位於皇宮西側的秦王府)?這幫人又是在什麼環節介入事變之中的?如此大規模的隊伍行動,為何建成、元吉同樣沒能及時察覺?同時,為何這幫人很遲才展開與東宮軍隊的戰鬥?在此之前,他們又在做什麼?

此問題在《舊唐書 長孫皇後傳》中給出了答案。其原文為,「及難作」(也就是太子、齊王已經被擊殺后),李世民在玄武門為即將進入皇宮的秦王府勇士授以鎧甲。秦王府長孫氏也來到現場,親自勉勵各位入宮人員。

《舊唐書 后妃傳》:及難作,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后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從該細節看,數百名秦王府勇士直到「難作」那一刻,仍在皇宮之外,所以他們之前所入的「宮」應為李世民居住的弘義宮。其出現於玄武門的時間節點,是李世民領著十名隨從及數十名「北門長上」擊殺建成、元吉之後。而這八百餘名勇士披上鎧甲,全副武裝進入皇宮的唯一目的,自然是要解除宮城內所有的侍衛武裝,控制住當今皇帝——唐高祖李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太子、齊王來到臨湖殿之前,對這幫人毫無覺察。因為他們當時仍呆在秦王府中,處於引而不髮狀態。同時也能解釋,為何東宮士兵在玄武門外大打出手良久之後,秦王府的勇士最後才來參戰。因為他們此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與宮內侍衛的激戰之中。

李世民所居住的秦王府——弘義宮位於皇宮西側

李建成究竟有沒有通過玄武門?

關於李建成的入宮路線,目前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從玄武門入宮,也有人認為他走的其他路線。那麼,李建成入宮之時,究竟有沒有通過玄武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