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願我「家破人亡」:你現在過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落魄的! - 成功女人這麼做
在這一連串的活動中,受到幫助的人心中的感激遞減,遞減到一定的程度上,受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別人的饋贈, 並認為這理所應當。
最後,受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在心理絲毫不覺得這有任何不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感恩的邊際效應」之外,再向各位普及一個心理學概念:「失敗者的憤怒」
失敗者的憤怒, 是源於對自己失敗的境遇感受到的自卑與恐慌。
但由於人總是能夠無條件的原諒自己,因此這種對自身境遇的自卑與恐慌,在自我心理的調節下,從一開始就跳出了自我的檢討,而轉嫁到他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心理上的扭曲,受助者搖身一變,從「受人資助」變成了「被利用」的弱勢群體。
不僅逐漸忘記了當初第一次接到資助的感動,到最後被資助者反而認為幫助自己是有目的,轉而仇恨。
強於自己的人總在提醒自己的失敗,而人又無條件原諒自己的無能並轉移自己的自卑。
因此「失敗者的憤怒」 在越親近的關係中,表現的越明顯。
因為他潛意識裡認為能力思維格局都是同個層次,你比我過得好,只是運氣好而已。
他永遠看不到你自身的努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年都是一起玩泥巴的小夥伴, 憑什麼你開賓利;
當年都是一起吃路邊攤的好閨密,憑什麼你拎愛馬仕嫁高富帥而我買個尿布還要比價;
當年都是村裡的破落戶,憑什麼你家住別墅而我依然只能租套房。
「你現在過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落魄」 就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給你一顆糖,你看到我給別人兩顆,你就對我有看法了,但你不知道他也曾給我兩顆糖,而你什麼都沒給過我。」朋友圈盛傳的這段話,也是一種典型的失敗者的憤怒。
糖塊數量的不公平使她在潛意識中有了自己處於「失敗的朋友關係」的擔憂與自卑。
本能引導她直接將問題轉移到送糖者身上「是你做人有問題」,而如果不幸你一直無私地送她糖。
那她更早已沒有當初接受第一塊糖時的溫暖與感動。
一旦你送的少了或者停止贈送, 你的朋友將不可逆轉地產生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