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防腐劑、地溝油還危害的食物,你天天都和孩子一起吃很多,第一個絕對想不到!

15296878097619.jpg

                       

                       

                       

因為前一陣子我提到,兩歲以前最好不要給孩子喝果汁,有讀者問為什麼吃水果就行,喝果汁就不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就深扒了一下,看到的很多相關資料給了我很大觸動,事實上是把我嚇壞了,和大家分享吧。

果汁和水果比起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甜了,即便是你自己買水果鮮榨出來的果汁,也是存在這個問題。

水果中存在大量的纖維素,會讓人有飽腹感,吃不了太多。而且糖分附著在纖維素上,人體不易消化,直接排出體外了。所以吃水果肯定吃不過量。

果汁則不然,完全不含纖維素,成分除了一些非常少的微量元素之外,99%以上都是水和糖,每250ml果汁就有24克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概念呢?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新公佈的成人和兒童糖攝入指南里特意強調,建議成人和兒童每天攝入的「遊離糖」的量,最好控制在每天熱量攝入的5%以下,換成蔗糖大概是男人27.5克,女人22.5克。最高上限是佔每天熱量攝入10%,也就是說,如果你每天遊離糖的攝入超過50克,就是非常不健康的飲食了。孩子因為飯量小,應該比這個標準更少一些。

250ml,也就一個大號奶瓶那麼多的果汁,幾口就喝完,24克糖就喝進去了,對小孩子來說,攝入已經超標了。

這裡面有一個概念,就是「遊離糖」,可能大家不太熟悉。

15296878095744.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遊離糖指的是工業提取出來的,以食品新增劑的形式吃進去的糖,區別於天然存在食物中的糖分。不光是糖果和白砂糖是遊離糖,連蛋糕、餅乾、小點心、甜味飲料這種裡面含的糖,也全都是遊離糖。

人類歷史十萬年,近一千年來才接觸到遊離糖(古代也只有貴族才吃得起一點點),近一百年的現代食品工業才讓大量的遊離糖進入普通的千家萬戶,雖然人體基因的生存本能極度渴望甜味的食物,但是人體還遠遠沒有進化到適應這麼大純度和濃度的糖。

對人體的傷害超出你的想象

一、肥胖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前,肥胖率也就14%左右的樣子,80年代後,肥胖率呼啦飈到了35%以上,成為了眾所周知的胖子國。要說美國人的飲食結構一直都是高油高脂肪的,80年代以前也是這樣,為什麼80年代之後突然就胖得那麼厲害了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296878107082.jpg

因為80年代,美國發明瞭一種從玉米中提取的食品新增劑,叫做高果糖漿,價格極低甜度又極高,於是不要錢一樣的使勁的往各種食品飲料里加,導致食品中游離糖濃度大大增加,風靡全球的可樂,就是拿這個玩意兌的。美國人乃至全世界人的肥胖率增高,和這個高果糖漿的發明和普及有著非常顯著的關係。

以前,營養學家總是把心血管疾病和高脂肪和膽固醇的食物掛鉤,但事實上,脂肪和膽固醇為遊離糖背了很多的鍋。近些年來的研究和統計表明,遊離糖的攝入過量才是肥胖的最重要原因。同樣也是心血管疾病高發以及年輕化的重要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要不變胖子,先控制遊離糖的攝入是正經。

二、糖尿病

我的胰腺可以分泌一種可以控制血糖濃度的激素,叫做胰島素,血糖濃度一高,就會刺激胰腺分泌胰島素,促進身體分解葡萄糖,血糖就降下來了。

15296878104917.jpg

但是你如果你的血糖總是過高(果糖尤其會讓血糖持續過高),胰腺總是分泌胰島素,你的身體就會漸漸對胰島素不敏感了,血糖就降不下來,胰腺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降血糖,但這又造成身體對胰島素的更加不敏感,這樣惡性迴圈,最後把你的胰腺累癱了,也生產不出足夠的胰島素來讓你的血糖下降到正常水平,這就成了「二型糖尿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有很多人很年輕也會得糖尿病,除了基因問題,和遊離糖攝入過量都是有關係的。

三、齲齒

牙齒表面每隔幾小時就會形成一道保護膜,可以抵禦細菌在真實的牙齒表面上的生長。但是遊離糖比較有粘性,會容易附著在牙齒表面,再形成保護膜的時候,這層膜就會把糖也包裹在裡面,發酵形成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會腐蝕牙釉質,形成一些小坑,這就相當於城牆破了個洞,嘴裡的細菌就全都附到這些小坑上。小坑慢慢的擴大,就變成了齲洞。

15296878103776.jpg

想要不超重,不爛牙,不得糖尿病,就要每天控制自己的遊離糖攝入量。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每天最好只攝取22.5克的遊離糖,最多最多,不要超過45克。

45克糖是多少呢?大概是我們傳統的那種小瓷勺,7勺冒尖的白糖。

你看看食品標籤就發現糖含量是有多驚悚了。

首先是各種飲料,按照每250ml的含糖量(250ml也就一個大奶瓶那麼多),我們來看看常見的飲料都含多少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