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願我「家破人亡」:你現在過的比我好,早晚有一天會落魄的! - 成功女人這麼做

太宗曾曰「以史為鑒,可知興替」恩將仇報的故事簡直寫滿了史書。

當年北燕王高雲,救了兩個吃不上飯的壯士,又賜寶物又賜美酒的,結果呢?

這倆壯士某天突然想:憑什麼咱倆天天見到他還要鞠躬下跪的,憑什麼他是王,咱們連個官都沒有,然後兩個人持劍入宮,活生生把北燕王給弄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古,中國有句很耐人尋味的諺語: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擁有一顆悲憫之心是非常高尚的,許多有能力的人,將這顆悲憫之心化為滿腔熱血,無私地幫助身邊的弱勢群體。

很多慈善家、NGO組織者和心懷悲憫的好人,在對某些人進行幫助之後,卻事與願違。

善心的幫助, 回饋的卻是冷冰冰的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前有個饅頭店, 看到很多清潔人員和流浪漢吃不上熱飯, 便開辦「愛心饅頭」,免費送。

過分的不僅是「我不要饅頭了,你退錢給我」更過分的在於,活動停止後,很多「純潔善良的底層民眾」大鬧饅頭店,污衊栽贓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

店家和她幫助的人非親非故,而且人數龐大,為什麼這些人都沒意識到:他們本該感謝這位在寒冬中送他們熱饅頭的善良女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如果用經濟學的概念解釋,這是一種「感恩的邊際效應」。 什麼是邊際效應?

舉個例子:你快餓死了,有人給你顆饅頭,你感激的恨不得給他做牛做馬;

然後又有人送你饅頭,你感激的痛哭流涕;又一個饅頭之後,你飽了;依然有人不斷送你饅頭。

當你手裡攥著幾十個饅頭,你幾乎已經忘記這些人救了你,你的心理很可能是:

這群慈善作秀的為什麼只知道送饅頭,我還需要衣服,我還需要錢!

第一次收到來自陌生人的幫助,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心存感激。

但如果同一個人對他施惠第2次、第3次、 第100次之後? 不好意思,他會覺得這是理所應當!

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他反而會心生怨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