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早最直接的教法】生苦

「出生」一詞指的是,前生最後一剎那的名色滅盡后,緊接著在此世里名色依業而生的第一個剎那。此新世里連結前世的第一次名色之生,稱為「結生」。若這個名色生在母親的子宮內,就是「子宮結生」──此有兩種之別:當受胎髮生在子宮內的卵殼裡,是「卵生」;當胚胎在子宮內自由長成直到出生,則是「胎生」。

依據佛典,子宮結生源自父母的精血;就西方醫學來說,是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卵子相結合導致受胎。所以,如果理解為在受胎中有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血,便可調合這兩個觀念。此父母精血的結合,即是所謂的「再生」,它可以發生在惡趣或在人間,此依過去善、不善業而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在如苔蘚等,遍滿濕氣的媒介里發生的結生,是「濕生」,這表示將成為某種昆蟲等等。天、魔、餓鬼、地獄眾生等不為人類肉眼所見的眾生,屬於「化生」,是自動的投生,在出生時即有已成熟的心智與身體。

此四種結生,於出生之第一剎那即構成「出生」──新生的開始。其實在這結生的第一剎那並沒有苦,但是因為此新生是後來整個生命身心之苦的依緣,所以「出生」被稱作苦。就好像在文件上簽名,充當有問題之交易的保證人一樣,在簽名的時候沒有問題,但是麻煩必定隨後到來。於簽名的當下,就等於捲入麻煩之中。

苦也可以分為七種:苦苦、壞苦、行苦;

上述這三個為一組。

隱覆苦、非隱覆苦;

這兩個是另一組。

間接的苦、直接的苦。

這兩個是第三組。

【苦苦】

身體的痛、癢、不服舒和心理的憂心、苦惱、不悅、悲傷,這兩種苦構成第一類「苦苦」。它的本質就是苦,它的名字是苦。因此,它是苦苦,是每個眾生都害怕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幫助記憶的摘記:難忍的身、心苦,即是苦苦。

【壞苦】

由於可意觸而生起的身體樂受,稱為「身樂」;回想快樂的感官對象而生起的喜悅,則稱為「心樂」。這兩種樂讓眾生感到快樂。一切眾生莫不日夜追逐這兩種樂,甚至甘冒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獲得這些快樂時,他們感到極為滿足;但是,如果這些讓他們感到快樂與享受的感官對象消失了,他們就會非常焦慮、苦惱。

當他們突然失去所累積的金錢財物,或者,所愛的親人如配偶、兒女等死亡或別離時,他們會感到十分的憂傷與苦惱,甚至失心發狂。因此,「身樂」、「心樂」這兩種樂也是一種苦,稱為「壞苦」。當這兩種樂還在時,它們似乎帶給人們快樂;但是當它們消失時,取而代之的便是憂傷與苦惱。因此,它們也同樣是苦。

幫助記憶的摘記:因身體的舒服和心理的喜悅而生起的樂,稱為「壞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行苦】

我們所見、所聽、所觸的那些日常情境、中性的感官所緣,既不激起樂受,也不激起苦受,這種屬於中性的情緒,本身不苦不樂,稱為「舍受」。然而此「舍受」並不會一直存在,需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因緣,才能維持,這意味著勤勉的努力。當然,這也是一種苦。就此,這種不苦不樂的舍受是屬於「行苦」;除此「舍受」之外,其他一切世間的名色諸行,也是「行苦」,因為它們需要某些因緣條件才能持續。

幫助記憶的摘記:舍受以及世間名色諸行,稱為行苦。

樂受也需要因緣條件才能生起、維持,因此也屬於「行苦」,但是註釋家沒有把樂受歸到此類,因為它已先歸到「壞苦」。不過,它也應是「行苦」,因為若要維持樂受,顯然也需要相當的努力。

應好好了解上述的三種苦,因為充分了解它們,能幫助我們了解苦諦。

【隱覆苦】

身體的不適如耳痛、牙痛、頭痛、脹氣等,以及因不得所欲、憤怒、失望、憂傷、苦惱等而生的心苦,稱為「隱覆苦」,因為只有當它們顯現時,受苦的人和其他人才知道。因此,此苦不是直接、明顯的,它也叫作「不顯露的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