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法師與《地藏經》的法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冬天,際明(蕅益法師俗家名)二十歲。正當他漸入治學的佳境,在邁向成功的道路上,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一個又一個成果的時候,一個不幸的打擊降臨到他身上:他的父親逝世了。

父親一生持齋念佛,真誠待人,扶助貧窮,又淡泊名利,嚮往西方凈土。這些都給際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為成長中的際明在為人處世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際明童年與父母朝夕相處,十二歲外出求學后,平時不能回家,到了節假日,他為了抓緊時間讀書,也常常不回家。即使回到家裡,他也大多是一人關在屋子裡讀聖賢書。好在父母對此很能理解,他學業繁重時,倒是父親常常帶著母親專為兒子腌制的小菜和需要換洗的衣服,趕一天的山路,特意為他送到學堂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親在他心目中,一直是善良、和藹、任勞任怨的。他喜歡聽父親講述對人生的看法,也喜歡聽父親用樸素的語言談佛論道。他總想什麼時候自己有空了,與父親在一起多住些日子,好好同他談談心得,交流交流看法。

可是,還沒等到自己的這個願望實現,父親卻突然去世了。他實在接受不了這個事實,後悔自己與父親在一起的日子實在太少,自己對父母的照顧和幫助更是微乎其微。一種無可挽回的苦痛,悲哀地揪扯著他的心。

際明萬念俱灰地守坐在父親的里靈龕前,深深地譴責自己的所作所為。他痛苦迷惘,不知用什麼辦法方可彌補自己未盡孝道的過失。如果這時用自己的生命可以換回父親的再生,他會毫不猶豫地奉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親下葬后,悲痛的心情仍時時困擾著他,使他不能自拔。

一日,他心事忡忡地登上了山林的小道。此時正值寒冬臘月,萬木蕭瑟,積雪蓋滿了山坡,一片銀白。再加上他那陰鬱、灰色的心境,真感到滿目凄涼,無限悲哀。觸景生情,唐朝詩人寒山子的一首詩,立即浮現在腦海,面對萬籟俱寂的山林,他低聲吟頌: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

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

淅淅風吹面,紛紛雪積身。

朝朝不見日,歲歲不知春。

際明吟頌畢,正在心裡反思詩境,卻聽得一陣清悠的鐘聲隨風飄來。循聲望去,原來是從山頂的寺院中傳來的。際明望著那莊嚴神聖的山門,不知不覺朝著寺院走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