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的家長是「問題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15639868042067.jpg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陳述完事情后,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抵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對啊,這麼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就這件事,孩子不過是想變個花樣走樓梯,家長卻不體恤孩子,這麼微小的一點童趣都不給孩子,對這麼簡單的嘗試都不能容忍,這和家長所說的給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這個原理幾乎在理論上無人不承認,而在實踐中又無人不違反。要使兒童「明白道理」,不要僅僅把道理告訴兒童,必須要首先讓兒童有機會在實踐中獲得連續不斷的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曾看到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10個孤兒,孩子做錯事,張中良與妻子不會責罵他們,也不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通過體驗,來完成對一個道理的認識。比如,有一次,張中良讓家中的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為何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張中良知道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小慕恩做了一個體驗: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讓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從此以後,慕恩變得特別懂事。這一個細節,足以讓我們對張中良夫婦更加敬佩,他們也許沒學過教育學、心理學,對教育的理解卻那樣透徹,沒有對孩子的真愛,是不可能有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傳誦千古的經典教育方法,理論上人們都認可,可遇到問題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總是如何勸說孩子,如何給孩子講道理。比如我經常收到這樣的來信:年輕父母們詳細陳述了老人帶孩子如何包辦溺愛,導致孩子有許多毛病,後面提出的問題卻是:「這種情況下,我如何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改正缺點?」也有不少家長,他的孩子遭遇了學校老師的冷暴力,導致孩子厭學。家長不去想辦法向學校反映,解決老師的問題,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師溝通的努力,卻來問我「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孩子不再厭學」——這樣奇怪的邏輯經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對,傷害了孩子,卻把改造的矛頭對準孩子,指望動動嘴皮子,說點什麼,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狀態,這怎麼可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係;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孩子經常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所以他開始懷疑自己做得對不對,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位家長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長,包括很多學校老師,面對孩子的一些問題時,經常脫不了這樣的套路:先講道理,講道理不行就去批評,再不行就通過發脾氣來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陳述我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卻這樣不懂事……以此來「感化」孩子。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每當我在不同場合引用盧梭這句話時,總是會引起別人的疑問和困惑:如果講道理孩子不聽,除了生氣或感化他,還有什麼方法呢?難道不要教育他嗎?

  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幾乎是「問題家長」的通病。

  當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壓人,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這是在使蠻力,是思維懶惰和粗糙的表現,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會使問題之扣越系越複雜,越系越死。教育是門藝術,講究的是簡單和精巧。改變「講道理」的思維定式,變通一下,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有位媽媽,從孩子一歲半時,開始每晚給孩子刷牙,可小傢伙怎麼都不配合,任憑媽媽講多少道理都沒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戰爭,總是弄得雙方都不愉快。後來,這位媽媽想了一個辦法,孩子有一個很喜歡的小熊玩具,媽媽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說:「寶貝,小熊這麼長時間沒刷牙,牙疼了,長齲齒了,你幫牠刷刷牙好嗎?」孩子很樂意地接過媽媽準備好的牙刷幫小熊刷起來。給小熊刷完牙後,媽媽表揚孩子刷得好,並說:「小熊真乖,給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後問孩子:「寶寶想不想讓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會好好配合媽媽刷牙?」孩子高興地說好,史無前例地配合媽媽刷牙。這樣幾天下來,孩子再也不厭煩刷牙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

  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盡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此後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盡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無效教育區分為「君子之學」和「小人之學」。「君子之學」是從耳朵進來,進入心中,傳遍全身,影響到行為;而「小人之學」則是從耳朵進來,從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長,所以難以影響到整個人。用思想家盧梭的話來說就是,「冷冰冰的理論,只能影響我們的見解,而不能決定我們的行為;它可以使我們相信它,但不能使我們按照它去行動,它所揭示的是我們該怎樣想,而不是我們應該怎樣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