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炎帝、蚩尤?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中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天發生的事,歷史上發生過;歷史上發生的事,在更早的歷史發生過

20萬滿人(包括家屬)就可入主中原,8000個女真人就滅了北宋。我們還知道,鮮卑拓跋部人口也少,但統一了中國北方,「五胡亂華」的5個少數民族幾乎滅絕了北中國漢人。這正是我一再說的「野蠻征服文明,潑婦征服貴婦」,人類的歷史是一次次野蠻摧毀文明的歷史,又在文明的灰燼中產生新的文明,等待下一個野蠻來摧毀。

以河南為核心的中原,氣候宜人,土地平整,降雨充沛,是典型的農業區,是文明的孵化器,孕育著農耕文明。這裡人口稠密,生活安逸,生產力水平較高,發明了文字,建造了城市,但同時也是北方野蠻民族掠奪的目標。北方草原民族一次次征服中原,成為中原新的統治者,新的貴族。但用不了三百年,這些能征善戰的野蠻人在溫柔鄉里迅速退化,融入了中原文化,等待下一撥野蠻人來征服、摧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歷史。

可以肯定,公元前1046年的武王伐紂,並不是文明戰勝野蠻,恰恰相反,是一次野蠻征服文明。生活在乾旱黃土高原的周,其文明程度肯定落後於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周人所說的語言,屬於古羌語,是一種多音節的黏著語,還無聲調,是與漢語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語言系統。而商人說的是單音節,多聲調,正與漢語相同。你看古漢語,幾乎都是單音節的詞,現代漢語中雙音節的詞,比如語文、數學、文學、藝術,幾乎你能想到的所有雙音節詞,都是近現代從日語中來的。

商人創造了甲骨文,與後世的文字是一脈相承的。即使沒有專門培訓過的普通人,都能認出甲骨文中的日、月、山、川、水、火、木。周人滅商后,也就是入主中原以後,像後世的滿人、女真人、契丹人一樣,接受和學習了中原商人的語言,把自己變成一個中原人。

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歷史。我們站在中原商人的視角,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歷史。

再往前推,4200年前發生在河北涿鹿的那場戰爭,是3000年前周滅商(牧野之戰)的翻版。歷史總是一次次重複上演,只不過換了時間、地點和人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涿鹿之戰,來自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戰勝了中原的蚩尤部落,也是一次野蠻征服文明的戰爭。通過這次戰爭,黃帝部落的勢力進入中原。所謂夏朝的建立,正是這次戰爭打下的基礎。商的建立,是中原民族的一次成功北伐。歷史上的北伐沒有徹底的,這次也一樣,夏像後世的蒙古一樣,只是退回黃土高原大本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帝並不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沒有著《黃帝內經》,也沒有發明指南針,他老婆嫘祖也沒有養蠶。黃帝所在的黃帝部落,正是周建立后在史書上出現的「狄」,炎帝所在的部落,是「戎」,「戎狄」才是黃帝和炎帝的本來面目。

這讓你大感意外,甚至是失望和憤怒,但非常不幸,真實的歷史就這樣。

狄分很多部,黃帝部落只是其中的一部,這個部落就是後來的「獫狁」,發音若「鮮魚」,也寫作「獯鬻」「薰育」。游牧民族一大特徵就是以族名命名部落首領的人名。

黃帝的後人周,入主中原后,依稀記得自己的祖先好像是「鮮魚」之類的發音,但絕不能寫作「獫狁」,而寫了發音相似的、高大尚的「軒轅」。「軒轅」「獫狁」讀音相同,其實是同一族名的異寫。

黃帝叫「軒轅」,讓我們摸不著頭緒,感覺怪怪的,原來是這樣的來的。

 

《史記》:黃帝「北逐葷粥」。這個「葷粥」也是「獫狁」的異寫,發音相近。在爭霸黃土高原的戰爭中,「軒轅」擊敗了同是狄人的「獫狁」,勝利者入主中原變成了「軒轅」,留在北方的成了「獫狁」「獯鬻」,是「戎」和「狄」。一個是高大而華麗的豪車,一個加上獸類的偏旁,典型的成王敗寇。有個好老子重要,有個好兒孫也很重要,朱元璋給餓死的爺爺、父親追加了皇帝謚號。

黃帝的後人舜出生在媯河。媯河在哪?現在的說法是北京延慶。

我感覺不對。「媯」,音「鬼」,意思是女子制服了一頭大象。上古時代,北京延慶那地方有大象嗎?

另一種說法,媯河在山西運城一帶。這個較靠譜,因為這裡與河南一河之隔,不要忘了,河南簡稱「豫」,是一個人牽著一頭大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