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伊朗「要打不打」,夾在中間的伊拉克成「炮灰」?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起了伊拉克戰爭。但直至2011年12月美軍全部撤離,美方也沒有在伊拉克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6年後,特朗普政府多次公開表示,伊朗及其支持的什葉派民兵組織正在計劃襲擊美國在該地區的駐軍,來自伊朗的威脅逐漸升級。不過,美國卻並未給出實際的證據以支持該指控。

據《紐約時報》,許多人將美國近期對伊朗的指控類比於2003年小布希政府在入侵伊拉克前的指控,更有人擔憂,16年後,美國又要以一個未經證實的指控對伊朗開戰了?

事實上,美國與伊朗近來互放狠話、小動作不斷,正處於「要打不打」的邊緣地帶。

兩國隔岸「互懟」,卻苦了夾在中間的伊拉克,不得不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平衡好與美伊兩國間的關係。然而,伊拉克的地理位置與戰略意義,卻使得它可能成為美國與伊朗之爭中的「炮灰」。

美伊「互剛」,海灣局勢一觸即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從去年就開始了。

2018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同時部分重啟對伊制裁。此後,美伊之間的「嘴仗」就未停止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收緊對伊政策。一方面,美國全面截斷伊朗石油出口,試圖卡住伊朗的經濟命脈;另一方面,美國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並於近期向波斯灣海域增派「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及B52轟炸機特遣隊,對伊朗形成軍事威懾。

5月15日,美國國務院再下令,要求所有美國政府派駐伊拉克的非緊急人員立即撤離伊拉克,包括美國駐巴格達使館和駐埃爾比勒領事館人員。據CNN報道,國務院高級官員稱,這是在面對伊朗「迫在眉睫的威脅」時的必要舉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伊朗方面也不甘示弱。

伊朗多次正面「硬剛」,稱不會屈服於美國的「高壓政策」。同時,伊朗將美國所有軍隊列為「恐怖組織」;5月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更是宣布,中止履行伊核協議中的部分條款,不再對外出售重水和濃縮鈾。

雙方舉動使得海灣地區局勢一觸即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