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常用的28個經典方劑(珍藏)

 

 

1.【人蔘湯】人蔘湯

組成; 人蔘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 當歸(切,炒) 芍藥 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組成; 人蔘 麥門冬(去心,焙) 生乾地黃(焙) 當歸(切,炒) 芍藥 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各30克

人蔘湯 - 用法

上藥八味,搗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溫服。

人蔘湯 - 主治

婦人半產後,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眩暈,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又名理中湯(丸),配方:人蔘(或黨參)、乾薑、甘草、白朮。用於治療胃寒。何為胃寒?凡是不敢冷飲、冷食、水果、冷盤的人皆屬於胃寒,如果勉強吃下去,則會有胃痛、胃脹、腹瀉等種種癥狀發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 組成; 半夏12克(洗) 黃芩 乾薑 人蔘甘草(炙)各9克黃連3克 大棗12枚(擘)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半夏瀉心湯 - 功效

寒熱並用以合陰陽,補瀉兼施以顧虛實。心下痞滿不痛,嘔吐,下痢,苔膩而微黃。 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

半夏瀉心湯 - 功用; 寒熱平調,散結消痞。

半夏瀉心湯 -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配方:半夏、黃芩、黃連、人蔘、乾薑、甘草、大棗。用於治療胃熱,是和理中湯相對的,以上熱、中痞、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為用藥指證。常常表現為飯後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難以下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柴桂湯】

處方; 柴胡1錢,桂枝3分,花粉5分,牡蠣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 婦人熱病,經來寒熱如瘧,狂妄。

用法用量; 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還可以治療胃痛。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用此方加牡蠣、小茴香治療胃痛,無論虛實寒熱,無不百發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五苓散】

五苓散 - 組成

桂枝9g 豬苓9g;澤瀉15g;白朮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 -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 -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朮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 -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五苓散 - 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是通陽利水的經典方,用於水代謝障礙。用藥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的癥狀。現代人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葯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本方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半夏厚朴湯】半夏厚朴湯概述

〖方劑別名〗厚朴湯、大七氣湯、四七湯、厚朴半夏湯、七氣湯、四七飲

〖 方源〗《金匱要略》卷下。

〖組成〗 半夏一升(130g) 厚朴三兩(45g) 茯苓四兩(60g) 生薑五兩(75g) 蘇葉二兩(30g)

〖 方歌〗半夏厚朴痰氣疏,茯苓生薑共紫蘇,加棗同煎名四七,痰凝氣滯皆能除。

〖主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效〗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註:這個方子出自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計量單位,1升水=200毫升,1升半夏=130克、一兩=15克]

〖附註〗厚朴湯(《聖濟總錄》卷一二四)、大七氣湯(《三因》卷八)、四七湯、厚朴半夏湯(《易簡方》)、七氣湯(《直指》卷五)、四七飲(《杏苑》卷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配方:半夏、厚朴、茯苓、蘇葉、生薑。古代用於治療「梅核氣」。其病位多在咽喉,病性多為自覺異常。大冢敬節說「突然心臟如揪「的感覺,多是本方證,一時難以理解,是否可以把它理解為敏感、膽小的自覺癥狀?或是咽喉不適的延伸?本方合四逆散為解郁湯,合梔子連翹湯+黃芩為除煩湯。本方證多以精神上的不舒為主,其體質上往往相對較好。

 

 

6.【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湯 - 異名戊己湯(《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芍藥12克甘草12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功用調和肝脾,緩急止痛。

主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於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方論

本方主治津液受損,陰血不足,筋脈失濡所致諸證。方中芍藥酸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健脾益氣,緩急止痛。二葯相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

芍藥甘草湯 - 實驗研究

解痙、止痛、抗炎作用安徽醫學院《急腹症資料》1977:74,本方對病變異常興奮狀態有強力的抑制、鎮靜作用。其中芍藥對疼痛中樞和脊髓性反射弓的興奮有鎮靜作用,故能治療中樞性或末梢性的筋系攣急,以及因攣急而引起的疼痛。芍藥、甘草中的成分有鎮靜、鎮痛、解熱、抗炎、鬆弛平滑肌的作用,二葯合用后,這些作用確能顯著增強。

又名去杖湯,可治療抽筋和一切痙攣性疼痛。還可治療老年性便秘,大便乾結如栗者。甚至可以治療肝硬化(患者大便乾結、腿易抽筋)。本方除可以獨立使用以外,更多的是作為方根存在於很多經方之中。如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黃芩湯、溫經湯、薯蕷丸、大黃蟄蟲丸、烏頭湯、奔豚湯、芎歸膠艾湯、麻黃升麻湯、甘遂半夏湯、王不留行散、芍藥甘草附子湯。

 

 

7.【小青龍湯】

青龍湯 - 基本簡介

〖方源〗《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細辛三兩[6g] 乾薑三兩[6g]

甘草三兩,炙[6g] 桂枝去皮,三兩[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配方特點:散收並用,表裡雙解。臨證加減表證不明顯者,可去桂枝,改用炙麻黃。

病機:風寒外束,水飲內停。

辯證要點: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清稀,苔白滑。

小青龍湯 - 配方介紹

小青龍逐水以散陰寒,猶龍之翻波逐浪而歸江海。乃麻黃湯去杏仁加芍藥、細辛、乾薑、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藥物組成為:麻黃(去節)、芍藥各9g,細辛、乾薑、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小青龍湯 - 主治功效

功效:解表散寒,溫肺蠲飲。

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飲咳喘,不得平卧,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1)用於風寒感冒。本品味辛發散,性溫散寒,主入肺與膀胱經,功能開腠理,透毛竅,發汗解表以散風寒,為辛溫解表要葯,故多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發熱頭痛,脈浮而緊的感冒重證,即風寒表實證,每與桂枝相須為用,如麻黃湯。

(2)用於咳嗽氣喘。本品辛散苦泄,溫通宣暢,人肺經,外能發散風寒,內能開宣肺氣,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適用於風寒外束,肺氣壅遏的喘咳實證,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湯。此外,本品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還可治寒痰停飲,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龍湯。若肺熱壅盛,高熱喘急者,每與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用於風水水腫。本品上開肺氣,下輸膀胱,為宣肺利尿之要葯。對風邪襲表,肺失宣降的水腫、小便不利兼有表證的風水證,每與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黃湯;若兼見內熱及脾虛者,可配伍石膏、生薑、甘草及白朮等葯。

(4)此外,取麻黃散寒通滯作用,用治風寒痹證,陰疽,痰核。

《神農本草經》: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

《名醫別錄》:微溫,無毒。主治[1]

小青龍湯 - 小青龍湯的來源

小青龍湯來源於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功效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龍湯主之。」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主治太陽表裡俱寒,名日青龍,取東方木神伏邪之義。龍興則雲升雨降品物咸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治外寒內飲。用藥指證為:寒性咳喘,有水樣的清涕,泡沫痰,舌苔白滑、水潤。大冢敬節認為被稱為溢飲的疾病中包括現代的類風濕關節炎等,並用小青龍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成功治癒多例膝關節、肘關節、腕關節腫脹和積液的病人。青龍既能治水,也可傷人,本方不宜久服,一般用苓甘劑善後。

 

 

8.【小柴胡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小柴胡湯

處方:柴胡(三錢) 人蔘(二錢)黃芩(二錢)半夏(一錢半) 甘草(一錢)

功能主治: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傷寒論》:小柴胡湯

處方

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蔘6克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薑(切)9克 大棗(擘)4枚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治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用法用量

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蔘,加栝樓實1枚;若渴,去半夏,人參加至9克,栝樓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9克;若脅下痞梗,去大棗,加牡蠣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蔘,加桂枝6克,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蔘、大棗、生薑,加五味子5克,乾薑5克。

備註

方中柴胡清透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為君;黃芩清泄少陽半里之熱為臣;人蔘、甘草益氣扶正,半夏降逆和中為佐;生薑助半夏和胃,大棗助參、草益氣,姜、棗合用,又可調和營衛為使。諸葯合用,共奏和解少陽之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方是和解劑的代表方劑,治療少陽病。「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其應用範圍極其廣泛,可治療肝炎、膽囊炎、腮腺炎、淋巴結節、神經性厭食症、無名長期低熱等等。大冢敬節憑胸脅苦滿為依據用本方加牡蠣成功治癒一「鬼剃頭」,頭髮生長如初。本方亦可作為改善體質的藥物來使用。正確使用本方的關鍵是判斷患者是否是「柴胡體質」,是否有「柴胡證」。

 

 

 

9.【桂枝茯苓丸】

方劑名稱:桂枝茯苓丸(別名:奪命丸、牡丹丸、奪命丹、仙傳保命丹、安禳丸)

藥物組成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處方來源

《金匱》卷下。

方劑主治(《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原文)

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劑功效

下其症。化瘀生新,調和氣血。

方歌 金匱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症塊胎可安。

主要功效

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

主治功能

活血,化瘀,消癥。用於婦人宿有癥塊,或血瘀經閉,行經腹痛,產後惡露不盡。清熱解毒,消炎止帶,調經止痛。用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經期腹痛,經血色暗,血塊,赤白帶下,量多氣臭,陰部瘙癢灼熱。解表,去濕,和中。用於腹痛腹瀉,噎食噯酸,噁心嘔吐,腸胃不適,消化不良,舟車暈浪,四時感冒,發熱頭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方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可用本方的患者一般面部、腹部、腿部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面色多紅或暗紅,眼圈發黑,唇色暗紅、舌質暗紫暗淡等;下腹充實,觸之有抵抗,主訴大多伴有壓痛;皮膚乾燥易起鱗屑,特別是下肢皮膚更為明顯,膝蓋以下發涼,易生凍瘡,足底龜裂、雞眼。腿證的診斷意義最大,是一個必見的指征。

 

 

10.【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 - 組成

桃核50個(去皮、尖) ,桂枝6克(去皮) ,大黃12克 ,甘草6克(炙) ,芒消6克

桃核承氣湯 - 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納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時溫服100毫升,日三服。當微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桃核承氣湯 - 病機

太陽之邪化熱傳腑,與血相搏,結於下焦。

桃核承氣湯 - 辯證要點

少腹急結,小便自利,脈沉實或澀。

桃核承氣湯 - 現代運用

急性盆腔炎,胎盤滯留,腸梗阻等屬瘀熱互結下焦者。

桃核承氣湯 - 配伍特點

逐瘀與泄熱並用

桃核承氣湯 - 功用

破血下瘀。

桃核承氣湯 - 主治

瘀熱蓄於下焦,少腹急結,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則譫語煩渴,其人如狂,至夜發熱,及血瘀經閉、痛經,產後惡霹不下,脈沉實或澀。

桃核承氣湯 - 方歌

桃核承氣用硝黃,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熱煩如狂。

桃核承氣湯 - 方論

力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黃下瘀泄熱,二葯合用,以逐下焦瘀熱,是為君葯;桂枝活血通絡,芒消泄熱軟堅,是為臣葯;炙甘草甘平和中,緩和消、黃峻攻之性,為佐使葯。諸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方是驅淤血的代表方劑,用於實熱淤血之上沖者。左下腹壓痛明顯者兼有煩躁不安、譫語等類似精神錯亂的狀態,使用本方最為貼切。配方由調味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成。桃仁+桂枝+大黃是下淤血三劍客。

 

 

11.【當歸芍藥散】

【組成】當歸9克芍藥30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澤瀉15克川芎9克

【異名】改為丸劑「六氣經緯丸」(見《元和紀用經》);改為片劑,名「當歸芍藥片」(見《重慶市中藥成方製劑標準》)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健脾利濕。

【主治】婦人妊娠,肝鬱氣滯,脾虛濕勝,腹中癘痛。現用於婦女功能性水腫、慢性盆腔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妊娠闌尾炎,以及慢性腎炎、肝硬化腹水、脾功能亢進等屬脾虛肝鬱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法】上六味,杵為散。每服6克,溫酒送下,一日三次。 (水煎服)

【附註】本方主治婦人肝虛氣鬱,脾虛血少,肝脾不和之證,重用芍藥以斂肝止痛,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合澤瀉淡滲利濕,佐當歸、川芎調肝養血。諸葯合用,共奏肝脾兩調,補虛滲濕之功。

【不良反應】 長期服用本方,少數患者可出現口舌生瘡、口乾咽燥、胃脘不適等不良反應。

本方用於治療虛證婦科病,與實證的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相對,患者下腹部疼痛(喜按喜熱),面色黃白無血色,浮腫貌或面部色斑。在日本,本方被譽為「婦人的聖葯」。本方由三味血葯與三味水葯組成,針對血液的運行失調和由此引發的水液停留。婦人易於下血過多,故而血虛是本,血不利則為水,故水停是標。本方即是以歸芍芎調血,以苓術瀉利水,標本同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2.【芎歸膠艾湯】

芎歸膠艾湯 - 來源《金匱要略》卷下。

芎歸膠艾湯 - 異名:膠艾湯(《金匱要略》卷下)、膠艾四物湯(《醫學入門》卷八)。

芎歸膠艾湯 - 組成:芎藭 阿膠 甘草各6克 艾葉當歸各9克 芍藥12克 乾地黃18克

芎歸膠艾湯 - 用法:上七味,除阿膠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膠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芎歸膠艾湯 - 功用:養血止血,調經安胎。

芎歸膠艾湯 - 主治婦人沖任虛損,崩漏下血,月經過多,淋漓不止;產後或流產損傷沖任,下血不絕;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現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先兆流產、不全流產、產後子宮復舊不全等出血屬於血虛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芎歸膠艾湯 - 方論

方中阿膠補血滋陰,安胎止血,艾葉溫經止血,安胎止痛,共為君葯;當歸、芍藥、地黃、芎藭即後世之四物湯,養血和血,調補沖任,均為臣佐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藥緩急止痛,合阿膠善於止血。諸葯配合,以養血止血為主,兼能調經安胎。

主治崩漏、下血。方葯組成:當歸、川芎、艾葉、阿膠、生地、芍藥、甘草。但據日本學者考證,其原方應為芎歸膠艾四味葯,並通過實驗認為四味臨床療效高於七味。費維光先生認為四味方為止血劑之王,他用此方治下血症從未見無效者。

 

 

13.【溫經湯】

溫經湯 - 異名:千金調經散(《萬病回春》卷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溫經湯 - 組成:吳茱萸9克, 當歸9克 ,芍藥6克,川芎6克, 人蔘6克,桂枝6克,阿膠9克 ,牡丹皮(去心)6克,生薑6克 ,甘草6克 ,半夏6克, 麥門冬(去心)9克。

溫經湯 -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l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溫經湯 - 病機

沖任虛寒,淤血阻滯胞宮。

溫經湯 - 辯證要點

月經不調,少腹冷痛,經有瘀塊,時發煩熱。

溫經湯 - 配伍特點

溫清消補並用,但以溫、消為主。

溫經湯 - 現代運用

功能性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經,不孕症等屬沖任虛寒,淤血阻滯者。

溫經湯 -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