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與母親爭吵跳橋喪生:有一種溝通,真的可以致命

有網友寫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親子關係的重點在於你平時給孩子愛的感覺夠不夠

在親子關係上,父母一定要經常表達對孩子的愛,表達父母的支持。也就是平時父母給孩子愛的感覺要充足,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

如果愛夠多,孩子才能理解所有批評的背後是一份希望,否則所有的批評都是一種對他的不認可。

我家小孩現在大一點,脾氣也大了,自我意識越來越強。

前幾天因為做作業他和爺爺生氣,哭著把自己反鎖在卧室里。

我喊了他半天,讓他開門,說想邀請他一起下樓走一走。好不容易他開了門,我帶他到戶外陽光明媚的地方,吹著微風,請他喝飲料。

當他強烈的情緒隨著陽光和微風逐漸消散時,我傾聽了他的苦惱,和他講了父母的心態,還給他念了故事。

我說:

「遇到困難,你有挫敗感,我能理解。但家人其實最希望你未來能夠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願意支持你,幫助你。在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給你打氣,在你犯錯的時候,及時指正,在你成功的時候為你鼓掌。因為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愛你,所以願意支持你實現你的理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外面呆了半小時,兒子終於心平氣和地跟我回家繼續完成頭痛的作業。

所以,親子關係的重點在於你平時給孩子愛的感覺夠不夠。

如果這種感覺充足的話,父母的批評,他才能善意地去理解。否則就是一場自尊保衛戰。衝突和對抗就在所難免了。

如果父母永遠站在孩子對立面去教育他,孩子不但不會聽,還會在心理上和父母距離越來越遠。每次衝突都是對關係的傷害。

4. 如何教給孩子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呢?

當然首先還是父母自己要成長為情緒穩定的父母。

很多情緒化的父母,往往把自己消化不了的情緒垃圾,丟給孩子。孩子小,他更接受不了,於是就會發生極端情況。

穩定的情緒本身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一個容器。

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你若情緒越穩定,孩子也會逐漸成長為一個擁有穩定情緒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父母遇到到問題后的處理方式,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模仿和學習。

有一位媽媽遇到問題就逃避,結果孩子長大后,遇到問題和困難也選擇逃避,以至於屢屢找不到工作。

因為一遇到困難,他只會用逃避這麼一種方式。

總結

不是每個孩子都活在一個美滿的家庭,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個心理健全的父母,但至少父母要給自己一個願意成長和改變的空間。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最好的容器。

父母永遠是孩子社會支撐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對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支持者的角色。

平時一定要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的愛和支持,這樣孩子才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這個比例至少是5:1,也就是平時表達5句支持,才能說一句批評。

如果一家人都在批評孩子時,一定要一個相對接納他的人。不要讓孩子一個人陷入「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絕望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是每件事都能處理完美,但至少避免走極端。

比如,心理壓力大時,最好不要到容易發生危險的地方去,以及密閉環境中處理問題。

有個朋友和我聊到她讀書時,有一次和父親發生強烈的爭吵,剛好路過一條河,那一瞬間,她特別想跳下去。

後來父親察覺了什麼,就停止批評她了,兩人默默回家。

2002年對中國的一次調查,在自殺的年輕人當中,有60%是在兩個小時內做出決定並且執行的,還有40%的人,只思考了不到10分鐘,甚至只用了1分鐘,就衝動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避免在那些容易引發危險的環境中處理問題。

自殺更多的是一時衝動,因此遠離水邊、高樓、橋、或者手邊有刀具等,也不要在汽車之類密閉空間里批評指責和吵架。

壓力大的時候,要到「正能量」足的地方討論問題,比如白天、光線充足、有植物,更開闊視野對情緒釋放也更有利。

願我們都懂一些情緒管理,願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願此類悲劇不再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