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嬰過年期間遭 4 歲熊孩子暴打!媽媽卻只能忍氣吞聲?結局讓網友憤怒……

 

2014年10月,半塊從天而降的磚頭,砸在李女士頭上,李女士最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而 「肇事」的半塊磚頭是小區一個10歲的熊孩子8樓樓頂拋下;

 

2015年7月,一個熊孩子在一家鋼琴店把可樂倒進鋼琴,導致琴鍵損壞,遭索賠66萬元;

有多少家長是抱著「他還小不懂事」的心態給這樣的熊孩子「擦屁股」,試想,他們的孩子長大成年以後會不會還抱著「我犯錯有人幫我解決」的僥倖心理?也許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那個說出「我爸是李剛」的大熊孩子。

15508537851612.jpg

熊孩子闖禍要管,

不要慣

為人父母者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應該做的是,勇敢承擔起「規則制定者」、「規勸者」,甚至「懲罰者」的權威角色。這樣,才可以保證有朝一日,當孩子走上社會,不會被各種現實的規則碰得頭破血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及早糾正過分行為

孩子雖然小還不懂得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他能夠從父母的語言表情中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態度,讓他逐漸對客觀事物有判斷標準。

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正確,父母要及時表揚孩子鼓勵這種行為,若答案是如果孩子有不正確的語言或者行為的時候,堅決不能姑息、遷就,及時遏制孩子任性的苗頭,比如,當孩子打人時,父母要嚴肅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

2、設置行為準則

給寶寶建立社會規範意識和界限意識要從小事做起,這些小事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性格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這是家庭設計的十條行為準則,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經驗進行調整和增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①誠實,不說假話。

②說話時看著別人的眼睛,不打斷別人說話。

③在公交車上、電影院等公眾場合不大聲說話。

④允許別人批評,記得改正錯誤。

⑤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

⑥東西用完放回原位。

⑦愛惜自己的東西和玩具,不隨便損壞丟棄。

⑧做事專心不一心二用。

⑨按時吃飯睡覺生活有規律。

⑩尊老愛幼懂禮貌,見人打招呼,會說您好、謝謝、對不起。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根據行為準備制訂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是幫助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的因果關係。

3、保護天性

其實淘氣是孩子的天性,有好奇心是熊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在孩子淘氣時也會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這樣做會打壓孩子天性,降低孩子的安全感,次數多了,反而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嚴重的叛逆情緒與行為。

4、照顧孩子的自尊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也都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帶孩子出門的時候要照顧好孩子的基本需求,同時要關注孩子的動向,不要讓孩子故意做出什麼舉動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而一但孩子出現崩潰大哭或者是撒潑賴皮的舉動的時候,把他帶到角落或者是洗手間讓他安靜下來,然後跟他談一談,而不要在公眾場合對他大喊大叫。給孩子留有尊嚴的空間和平等的對待,也是讓孩子情緒管理提升的好辦法。

不要熊孩子

首先不要做「熊」父母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說:

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把孩子比作家庭的一面鏡子,他能照出你內心的一切。你快樂,他也快樂;你煩躁,他也煩躁……

而恰恰有了這面鏡子,父母們就可以明白哪裡不足,就可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改變也會使孩子發生變化,教育就會在無形中產生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照下面這張表,可以透過孩子的一些日常表現,看到家長可能存在的、需要改進的不足:

孩子的表現 家長可能存在的不足
自卑、脆弱 父母其中可能有一個人是苛求之人
喜歡暴力或奴性十足 有一個喜歡打罵的家長
膽小害羞 管得過多,時常責怪,包辦代替
不善良 父母必有一方缺少同情心
不懂是非 專制,為孩子代辦一切,喜歡替孩子做決定
小心眼 缺乏寬容的家庭環境
不上進 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達不到,或者事父母對孩子放任不管
懶惰 父母替孩子做的太多
喜歡埋怨 可能有一個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的家長
脾氣暴躁 可能有一個家長脾氣不好,習慣通過發火這種不良形式與人溝通
自以為是 家長寵溺
不會關心人 家長寵愛過度,不讓孩子表現
不快樂,整天板著臉 夫妻不和,或孩子與父母關係緊張
過於敏感、多疑 家庭不包容、缺乏溫暖
冷酷、孤僻 可能有一個放任不管或者喜歡暴力的家長
自私 可能有一個寵愛的父母

每一個「耍熊」的孩子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熊家長」。父母對孩子的榜樣示範作用非常顯著而直接,再好的「言傳」都不如始終如一的「身教」有效,在孩子6歲以前,「榜樣」的力量尤其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