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部曲,輕鬆解決孩子的手機癮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好的父母成就一個優秀的孩子。

今天分享的是:讓所有孩子不再迷戀手機的終極秘訣,只要掌握了這個終極秘訣,複製秘訣裡面的步驟,短時間內就可以輕鬆的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並且愛上學習。

不知道什麼時候,手機已經像是家人一樣融入了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休閑等等,基本上如果超過半小時找不到自己的手機,很多人都會開始焦慮。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孩子也都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智能手機,而且也遠遠超過大人的迷戀程度。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事情,估計這也是很多家庭日常會遇到的,晚上爸爸或媽媽一邊用手機瀏覽著網上的新聞,一邊轉頭看了看坐在身邊玩著手機的孩子,緊接著就是各種咆哮:「幾點了,還玩手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不是說了,寫完作業就可以玩到9點嗎···"

"我是說過,可是你看看你,一玩起來什麼都不顧,眼睛快貼在屏幕上了!度數越來越高不說,每天為了玩手機,作業寫得飛快,到底有沒有認真寫啊?"

之後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孩子手機是不玩了,但是作業也完成的越來越敷衍,好像是為了告訴爸爸不好好學習,不是遊戲的錯,而是他的錯。之後家長開始各種著急,去輔導班,去監督,但是孩子成績是越來越差,甚至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和他已經很難真正溝通了。

網路上有很多關於孩子玩手機的負面新聞,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強調的最多的也是這個,導致很多家長是談手機色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如今崇尚客戶體驗的時代,孩子們也成為了一些公司的營銷對象,智能手機代替玩具已經成了很普遍的現象,孩子們確實能從智能手機中學到很多東西,並能體驗到很多的樂趣,但是對於控制力比較弱的孩子們,過早頻繁使用手機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危害① :影響孩子的學習

危害②:經常玩手機,孩子有可能近視或弱勢

這一點相信大家都知道。研究指出,手機的屏幕小,但是畫面顏色鮮亮、變化多端、速度快,使得孩子的眼睛長期聚焦在某個點上,再加上孩子的視覺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從而引起近視和弱視。

危害③:孩子的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可能不如別的小孩

孩子天生好動,喜歡四處探索,會通過各種遊戲來促進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迷戀上手機后,孩子可以長時間坐著一動不動,即使是未滿周歲的孩子都可能對手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成為史上年齡最小的「低頭族」。

這些姿勢持續時間久了,無疑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和運動能力的發展。

 

危害④:思考能力下降

0-6歲的孩子好奇心強,喜歡了解未知事物,凡事喜歡問為什麼。

但是當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手機上面了,孩子就對所有的「為什麼」都不感興趣。手機可以將孩子「培養」成一個不愛思考的人。

危害⑤:語言能力發展受影響

1-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關鍵期,良好的語言互動環境,能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手機雖然也能發出聲音,但是少了真實互動環境、眼神交流眼神、肢體等的輔助,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危害⑥:影響親子關係

孩子玩手機的時候是一種單向的互動,期間孩子幾乎全程「無視」爸爸媽媽的存在,直接影響親子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危害⑦:孩子變得內向易怒

愛玩手機的孩子大多數不喜歡和外界交流,因為缺少和人交流的經驗,在人際交往中往往缺乏自信,顯得拘謹內向。

另外,這些孩子還更加難以識別他人的情緒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緒,稍不順心就發怒。

可想而知過度的迷戀手機對孩子造成的危害不僅僅是影響孩子的學習,更是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是所有家長現在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發覺,絕大多數父母,當孩子沉迷手機時,家長往往是通過苦口婆心的講各種道理,講學習多麼多麼重要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有多高,更有甚者直接暴力相加,希望用這些方式讓孩子放下手機好好學習,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

然而家長採取這些行動后,效果往往不理想,孩子依然沉迷手機。因為絕大多數父母,說的話都是站在自己家長的層面,把自認為對的東西強加給孩子,家長跟孩子溝通所說的話看似很有道理,看似一切為了孩子,但是因為孩子所處的特殊的年齡階段,孩子還沒有社會或者其他方面的經歷,所以家長傳達給孩子的自認為對的道理,孩子根本聽不進去,根本不理解,自然也就毫無作用。

根據我多年的親子教育經驗總結,我發現要想讓孩子主動放下手機、讓孩子好好學習,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站在孩子層面說孩子愛聽的話

2. 了解孩子迷戀手機背後的真正實相

3. 制定徹底解決沉迷手機的方案

 

這3點具體是怎樣的呢?

第一步:站在孩子層面說孩子愛聽的話

為什麼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家長跟孩子的溝通都是無效溝通?為什麼無論家長多麼的苦口婆心,孩子還是沉迷手機?

今天,我告訴你發生這樣的情況的核心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