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別人有的我也要!」這位媽媽的做法太贊,有孩子的都看看

又轉過一周,她說周末往返飛了一趟三亞,機票貴得肝疼,而且兩天就回來實在有點燒包,但別的小朋友去三亞度假了,女兒羨慕得掉眼淚呢,他們兩口子一合計,去!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段之後,到某一周終於消停了。那個周一,同事神清氣爽地來上班,像是脫胎換骨了一樣。

我們習慣性地問她周末去哪兒了?她說,哪兒也沒去,女兒不要出門了,而是提出了一個無解的要求。

因為學校的幼兒園是子弟幼兒園,所以老師的孩子和領導的孩子都會有。這次同事的孩子,把提要求的句式做了修改,從以前的「某某某去了動物園,我也要去」,「某某某買了新衣服,我也要買」等得等等,變為「某某的爸爸是校長,我要我的爸爸也是」。

同事說,終於遇到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才頓悟不該那樣一味滿足孩子,富養女孩絕對不是這樣的富養法。他們於是跟孩子講通了道理,雖然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消化,但總算回到了理智的軌道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3

換車!孩子坐這車丟人!

如果你覺得這個同事的例子比較極端,那麼我還能舉出更多更多身邊實實在在發生的例子……不仔細揣摩,我們根本沒想過問題出在哪裡。

我有個朋友,托關係把孩子送進帝都非常知名的一家學校。不久,他給我先生打電話,因為我先生是超級車迷,對各種車研究頗多,所以他讓我先生給參謀下想要換個更貴的車,選哪款比較好。

我先生不解地問,「你家車剛換不久,挺好的,幹嘛又換一個啊?」

朋友說,「孩子嫌坐那個車丟人呢,每天都讓停在離學校有一點距離的地方,然後走一小段路過去。」

我先生跟我念叨說,「這個教育方式實在是匪夷所思,才多大的孩子,家裡開個五十多萬的車,還覺得丟人,日後要別墅要跑車的時候,家長還不得賣血去?」

15379375248261.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4

滿足了孩子的慾望?

滿足了我們的虛榮!

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到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

滿足孩子各種攀比要求時,我們嘴上說的是為了他們,但其實,內心深處,是否更多的,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的虛榮心、攀比心和好勝心?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有過看到張三李四王五有了什麼,就充滿羨慕或者無比不甘心地表達了自己也要有的慾望呢?

再說一個簡單的心理,看看自己有沒有就明白了。我們有多少人,會在看到別人送孩子去學游泳,就無視自己孩子怕水的天性也送孩子去;看到別的孩子彈鋼琴,就給自己明明五音不全也不喜歡音樂的孩子買琴請老師;看到別人給孩子買了些益智教材,就無論能否用上先照方抓藥買回來囤著……

在任何方面,都唯恐不及別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難道不也是一種赤裸裸的攀比么?耳聞目見的孩子,難道不會記在心上並效仿么?

就此,我與我先生一起,跟孩子進行了一次長談。

A.首先,我們告訴孩子,每個人都要為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爸爸媽媽也是辛勤工作賺錢,才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能給他和妹妹買吃穿用品和玩具。不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切都是空談。

B.在此基礎上,凡他提出的屬於正常合理需求範圍內的要求,我們都願意盡量去滿足。畢竟,爸爸媽媽生養孩子就希望他們得到很多很多的快樂和很多很多的愛。而物質上的滿足,某種程度上也是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之一。

這種所謂的合理要求,比如孩子看到同學買了一個新書包,也想要一個,而此時他的舊書包也確實需要更新了,那麼在可控的價格區間範圍內,就可以給他最大的決定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此外,還有體驗類的要求。比如別的小朋友去哪裡玩了,或是吃了什麼好東西,他出於好奇也想去嘗試一下。那麼我們也會酌情滿足他,未必是照搬效仿,只要是讓人身心愉悅就好。

對於超出合理範圍的要求,我們會讓孩子清楚,每個人都不可能擁有世界上所有想要的東西,同理你所擁有的,別人也無法全部得到。因此羨慕是相互的,珍惜自己擁有的,才會過得比較快樂。

如果屆時孩子依然接受不了,我們會耐心地跟孩子討論他說出的理由,看是否可以通過一些達成心愿的條件或備選項,來將事情協調好。

沒想到兒子非常心領神會地說,

「這個我明白。以前我們講過Little Critter小怪物的故事。他有個新同學,家裡有大房子專車接送放學,還有數不清的玩具和超級nice的女傭,Little Critter特別羨慕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當他到Little Critter家做客時,卻羨慕Little Critter有時刻陪伴他的家人,一起玩的妹妹,和氣的爺爺奶奶。所以,我和Little Critter一樣,最寶貴的,是愛我的家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還有我的妹妹。」

這話講得我和我先生熱淚盈眶。我先生甚至打趣我說,「你看,兒子的覺悟都在你之上。」

是的,路漫漫,我們做父母,也在漸學漸行的路上。

05

是真心喜歡還是因為羨慕

就在寫完這些文字,我拿起手機掃了一眼午餐前跟我先生的微信聊天內容,忽然大笑起來——我羨慕某位好友又去哪兒度假了,我先生當機立斷——「我也帶你去。」

真的,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免俗,看到別人有什麼,做了什麼,去到哪裡,而心生羨慕,也想如別人一般,這都是人再正常不過的需求和表現。成年人都如此,若是孩子沒有出現過,我們反倒會覺得不正常。

因此,不允許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就想要什麼,其實挺不人道,也蠻難實現的。但是,我們要提醒孩子,也告訴自己,無論要什麼東西,做什麼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是因為真心喜歡,還是僅僅因為羨慕別人。

若是前者,又確是能力所及,那麼就勇往直前;而若是後者,那就真的不必了。

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能夠幫助人去判斷並控制自己的物質慾望與虛榮心,若是眼睛總看在別人所擁有的東西上,只想不輸過別人,因別人買單而買單,那麼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無法滿足。

教育是一件言傳身教的事情,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們首先要及時反思下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行為。

願與孩子,及各位父母共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