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七娘媽誕辰,做這三件事,乞求她保佑子孫健康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屬於婦女的節日。泉州地區民間關於七夕的傳說,一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一是七仙女與董永「百日緣」的故事。

後來泉州人把這兩個傳說混為一談,共同構成泉州特色的七夕故事。泉州人都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在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泉州有諺語說:「七月初七七娘生。」民間把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是日要舉行祈祥活動,稱「做七娘媽生」。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七娘」,就是要新拜「七娘媽」為「契母」(乾媽),備供品一份,事後以糖餅等物分送給鄰舍。

2、在「七夕」,還要解去新生兒在端午節系於手腕上用五色絲線搓成的「續命縷」,將「續命縷」和香粉做為一包擲置屋頂上。

3、到十六歲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經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洗契」可以說是閩南地區的成年禮。這個民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一些所謂「城裡人」的地方已經消息。

據說天帝原來的旨意是允許織女七日一會牛郎,但是喜鵲「報錯喜」,錯傳為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日相會。這是喜鵲不能原諒的過失,因此在七夕大清早,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紅髻索捆紮起來,拋上屋簷頂,責罰喜鵲銜送到天河邊,供織女梳妝打扮會牛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七夕中午,在簷口擺方桌,敬祀「七娘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肴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把七娘媽的六位元元元姐姐也全部請來,共慶「七娘媽生」。

在歷史上,泉州還有掛「七娘媽燈」的習俗。清朝末年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記載,七夕時家家戶戶各掛一盞紗燈。「七娘媽燈」是一種長圓形的燈籠,上面畫著七仙女的圖,一般在下面還掛上一串有各種顏色的花串。

如果當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剛結婚的新媳婦,在農曆的七月初就開始懸掛燈籠,甚至是掛在剛結婚的夫妻的新房門口,有早生貴子的願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