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年幼子女解釋離異這個問題?

非理性離婚,孩子感情上會受傷

跟阿瑞比起來,辰曦的命運要再坎坷得多。辰曦目前在某外資公司工作,她父母也是在她五歲的時候 ,決定分手的。她從小跟爺爺奶奶一起長到三歲,來到父母身邊,發現父母之間常發生爭執。爸爸不喜歡她是個女孩,對她有一些呵斥,專制,更不夠溫柔。

她一直很懷念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光,那時她被比較溫柔安全地對待。而父母性格不合,尤其爸爸脾氣較大,主觀。她從小就有些怕爸爸。可能就是爸爸這種性格,讓媽媽無法接受。他們決定分手。但是最初,離婚不離家,雙方都瞞著孩子,直到辰曦上了小學再告訴了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因為知道父母不和,雖然有些悲傷,但也還是接受了。此後,她被判給了媽媽。不過,她放心不下爸爸。母親有一段時間想要挽回婚姻,於是,她成為了媽媽和爸爸之間的情報傳遞員。她會幫媽媽給爸爸送東西,表達關心。但是爸爸鐵石心腸,不想復婚。

後來,爸爸和一個阿姨結了婚,母親也再婚,她感覺自己好像一隻被父母踢來踢去的皮球。辰曦的父母都比較情緒化,離異后藕斷絲連,孩子要傳遞情報。後來雙方都再婚,也沒有更多時間來管孩子,讓辰曦感覺到分外的孤獨。她性格變得孤僻,多愁善感。

辰曦長大后的感情沒有阿瑞那麼幸運,她的幾次戀愛均以失敗告終。初戀,她選擇了一個已婚大叔。此後,她幾度當別人的小三。

不過後來,她看了一陣子心理醫生,發現自己的這個問題感情模式,來自於小時候和父母的關係。原來,父母離異重組家庭后,她開始很缺乏歸宿感。由於父母離異早,她的戀父情結沒有得到滿足,對父愛的需求導致她戀愛中傾向於愛上可以做她父親的男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她潛意識裡對母親有一些恨意,她認為母親沒有處理好和父親的關係,而讓自己失去了父親,因此,她扮演小三去攻擊對方的原配,以此來攻擊自己的母親,達到「排斥母親,戀上父親」的目的。

當她明白了自己潛意識裡這樣的情感模式,她開始有意識地走出這一模式。因為她也越發認識到,自己其實無法真正接受對方和妻子離異和自己好。

後來,辰曦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小三」心理模式,把注意力轉移到學業上來。她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素質,不斷地學習心理學,甚至出國深造,不斷修復自己因父母離異帶來的心理問題,現在也算有了一個穩定的家庭,還有了自己的孩子。

 

辰曦父母向孩子解釋離婚的過程,有一些做法並不可取。首先,他們不坦誠,而是隱瞞了孩子離婚的問題,後來才告訴她,這會讓她對父母產生信任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後,辰曦的父母的關係也沒有處理得很乾凈利落。母親在最初還想挽回父親,甚至派女兒去勸說。但是被父親拒絕,這可以說讓女兒二度受傷,對男人又產生了更多的不安與痛苦。腦子裡印刻下了男人絕情的畫面。

此後,父母雙方都再婚,卻沒有更好地愛與呵護女兒,讓女兒成為了孤獨的存在,只有透過早一點戀愛來尋找一點家庭溫暖。導致她走入了小三模式,心理受傷較大。

向孩子正確解釋離婚,把傷害降到最低

一個名叫AZKA的印度尼西亞孩子在網上用漫畫講述了父母離異后自己的生活,讓人分外感動。他提到,父母此前常常吵架,後來決定離婚。但是父母的做法是,坦誠地把離婚的消息告訴了孩子,並讓孩子不要擔心,不需要選擇跟著誰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KA還是住在原來的家,爸爸比以前更有趣,也總在家陪他。而媽媽住在離家很近的地方,幾乎每天都會來看他。爸爸媽媽不再吵架,他們一起去逛超市,去海邊度假。爸爸很好地保護了孩子,媽媽還是很細心地照顧他。他認為,這個家庭並沒有破損,「他們雖然不是夫妻了,但還是我的爸爸媽媽。」「我很享受這樣的生活,他們再也不吵架了。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

他由衷地寫道:「當你能感受到父母雙方的愛意的時候,這並不是一個破碎的家。媽媽我愛你,爸爸我愛你!你們依然是最好的父母!」

好棒的漫畫,它告訴我們,其實離異,也會是一件好事。首先,父母不再總共處一室,透過吵架,傳遞負能量給彼此,更不會因為彼此生氣而遷怒於孩子,讓孩子總體會不到父母之愛。那麼,向孩子解釋離異,要注意以下的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必須坦誠相告,不要試圖掩蓋。雖然孩子會有一些傷心,但是長痛不如短痛,要幫助孩子去面對這個問題。你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決定分開生活,但是,你依然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還是你的爸爸媽媽,我們依然愛你。」對於年幼的孩子,還是避免說「離婚」二字,而是委婉地告知,爸爸媽媽決定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仍然會一直陪著你。

其次,有力地解釋父母離異的原因。為了避免孩子過度猜測,以及過度解釋,一定要跟孩子稍微解釋一下父母離異的原因。由於孩子比較小,那麼你可以用簡短、正面的語言解釋這一過程。比如:「由於爸爸媽媽性格不同,總是會對同樣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難免吵架,而且吵起來大家情緒都比較壞,影響了家庭氣氛。也影響了寶寶的心情。因此,我們決定分開生活……」最好跟孩子解釋內在原因,而不是外部原因,防止孩子以後遇事找外因,而缺乏自省和自我成長的能力。

也可以找一個適當的時機和環境,跟孩子說:「我和你爸爸都是很相愛才結的婚,並有了你。但是,相愛的兩個人卻可能因為生活瑣事的分歧,生活觀念的不同而感覺並不一定適合長期共同生活。因為那樣我們兩個可能會不開心,相信你也不希望父母不開心吧?因此,也許分開對我們兩個來說都好。但你要明白,你永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永遠愛你,陪著你。」

再次,不要逼孩子選擇是跟父親過,還是跟母親過。因為在孩子眼裡,他和父母是一體的,因為就是有了父母,才有了他的存在。所以,要告訴孩子,分開后,他仍然可以自由地見到父母,和父母友好地相處在一起。就像漫畫中父母的處理方式一樣,離異后,另一方最好不要離孩子太遠,要讓孩子總有機會見到自己。

父母要傳遞關愛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接受到較為完整的父母之愛。父母雙方仍然要盡到父母的責任,而不可以消失不見。爸爸要幫助孩子進行社會適應,媽媽要有時間就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等生活事務,彼此間仍然要做好這樣的安排,這會讓孩子的生活並沒有真正缺失。只是父母換了一種方式相處而已。

總之,父母對孩子有飽滿的愛,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並沒有因為分開而減少。同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另一半的壞話。而是儘可能地讚揚、肯定對方。如果父母要開展新的生活,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積極的改變,比如,也許比過去更有愛心,更有趣了,更會照顧人了等,讓孩子看到離異背後的資源所在。把生活安排得更開心而積極,幫助孩子過上更有價值感與幸福感的生活。

最後,父母向孩子推薦自己的新的另一半時,也要注意方法。父母仍然可以向孩子坦誠自己目前的孤獨,以及想尋找一個新的人生伴侶的想法,獲取孩子的理解信任。並且要把另一半介紹給孩子認識,注意培養他們之間的感情,幫助孩子感覺到自己可以得到一份新的關愛。同時,要避免因為自己的再婚而疏遠或者虐待孩子。讓孩子能夠愉快地融入到自己的再婚生活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書推薦

《學會接受你自己:全新的接受與實現療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