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佛學千經萬論,莫非論心、行、業、果。人的一切動作無不由心起,心可以帶來社會的和樂;也可以造成社會的戾氣。人與人之間有和睦的愛念,社會才有祥和的氣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來暴力。有粗暴的行動,則人與人之間,會產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會便充滿了險象。

 

  佛陀教育眾生,說法四十九年,無非要深入人心,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動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動作、事業等,所有的造作,都會變成一種結果,這個結果有時很快就展現出來;有時會延後到來生,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無法理解。因為不能夠理解,自然就覺得疑惑。

 

  比如有人說:「我平時為人也不錯,為什麼一切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我的身上?而那個人平時對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會人心的壞事,為什麼他還如此風光呢?」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為惡的人,不一定馬上受列惡報,是因為他過去所做的福業帶到今生,余福還未享盡,而他種下的這個惡因,果報尚未成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的人此生就帶了一些「業」來,雖然已覺悟要走正途:由於「餘業」未盡,才開始開拓正道,路還未暢通,所以不免坎坷難行。

 

  總之,一切都是時間累積,好的因不要認為微小而不做,壞的因也不要以為只有一點點沒有關係。其實因果關係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終必結果。

 

  佛在世時,有一段時間曾在舍衛國講經,頻婆娑羅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認為今生快樂就是最好的,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那還想到來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個價值連城的珊瑚給頻婆娑羅王:他認為這是他最心愛的寶物,足以表達對頻婆娑羅王的友誼。

 

  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件價值昂貴的禮物,他自忖:「我接受這樣貴重的禮物應該如何回報?我的朋友沉溺在享樂中。要如何才能夠度化他,讓他免於將來的苦果呢?」後來他將寶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說:「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誼,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於慾海中,真是可悲啊!」他問佛陀: 「我要如何來回報他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佛陀告訴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將我所說的法送給他:」頻婆娑羅王認為這是最好的禮物,所以他回去后,就把自己聽過的佛法抄下來送給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頻婆娑羅王的禮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禮物一定很珍貴,於是仔細閱讀經文,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終於徹悟,人生一切的榮華富貴名利地位,都像是過眼雲煙,虛幻不實,而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應該追隨佛陀修行。就這樣,他捨棄王位出家了,一個人到舍衛國去聽經聞法。他以苦行僧的形態,離開自己的國土前往舍衛國。當他來到舍衛國的邊境,已近黃昏,於是借住在一戶燒窯的人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