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通緝令畫的那麼抽象,罪犯為何還是能被抓到?原因很簡單

眾所周知,人物畫像是古代官府發布通緝令上最重要的部分,這些緝捕文書形式和現代的通緝令是一模一樣,往往會在各個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聚集的地方粘貼告示文書,上面除了犯人的畫像以及犯人的特徵和犯的罪,另外還會附上一定的賞金,來讓人檢舉揭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古代通緝令畫的那麼差勁,看著很是抽象,畫上的人物和真人存在很大的差異,假若是那些名人宦官還好,人見得多了,畫師話的很逼真,比如戰國伍子胥就曾因為通緝令和自己太像了,愁得頭髮都白了,要不還真過不去,但就這麼糙的通緝令,官府仍舊能抓到大部分罪犯,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原因就四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甲制度

古代沒有「北上廣深」,所以自然不存在什麼去大城市打工的現象,而且古代上層為了有效控制百姓,自秦朝開始,便有了「保甲制度(連坐)」,就是說把一塊區域的人劃為一保甲,如果這個區域誘人犯罪,卻沒人來檢舉,那麼這個區域的所有人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所以,一個地方來了一個陌生的人,很快大家就都會知道,如果這個人的相貌特徵跟畫像上很像,又說不清自己的來去之地,很快就會有人上報,所以罪犯想要藏匿起來,真的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會被人盯上暴漏行蹤。

有捕快和線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