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50款的客家小吃!喜歡的快收藏起來吧!

客家小吃就地取材,具有獨特的風味,往往被遊子們用以寄託思鄉之情。跟一般地方小吃不太一樣的是,客家小吃其實是主食的延伸,從歷史傳承來看,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饑,所以大多是米製品。精選、整理了客家地區流行的50種常見小吃,供喜歡客家美食的朋友們參考。

1煎圓(煎堆)

「煎圓」是客家人過年時傳統的自製年貨,取意「團圓、圓滿」。客家人由中原南遷,依山而居,山中氣候相對濕冷,於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較濃烈、油量多,利於禦寒祛濕。因此,油炸食品耐保存,於是成為了梅州客家人極為鍾愛的小吃及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時,街邊攤檔也有煎圓擺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先將糯米用清水淘洗乾淨浸泡10—12小時,糯米撈起濾干水后粉碎成糯米粉;

2、熬糖水,鍋頭裡燒適量開水將糖倒進開水裡微火慢熬,待糖完全融化后即可;

3、待熬好的糖水冷卻后倒入糯米粉充分攪拌均勻,並將糯米粉反覆搓揉成乾濕度適中的麵糰備用;

4、煎丸有包餡與不包餡的兩種。做不包餡的煎丸直接取麵糰揉成圓形或橢圓形擺放在盛具里,沾上一層芝麻,讓芝麻牢牢粘滿小粄團表面;做包餡的煎丸,將其捏薄后取事先準備好的餡包裹成圓錐形、三角形或扇形的煎丸待炸;

5、炸煎丸。油下鍋燒沸后,將做好的煎丸入鍋煎,為防止煎丸夾在鍋底燒焦,煎丸入鍋后要用網勺輕輕將煎丸脫離鍋底,炸至煎丸浮出水面並色澤金黃后即可起鍋,裝盤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油角

客家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小吃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先把芝麻、花生、白糖、椰蓉搌成干餡放在碗里備用;

2、把一定比例的麵粉、雞蛋、白糖、豬油加入少許水不斷攪拌,再用麵杖壓成餃子皮樣(與北方包餃子相似),把干餡放入麵皮捏成餃子樣;

3、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即可撈起,待冷卻后,裝入壇里避免受潮密封起來,待節日時食用。

 

3炸芋丸

客家炸芋丸是人們在春節、七月半、八月半的應節美食,炸芋丸具有「酥、香、脆」的口感,吃后回味無窮,如今已成為尋常百姓家的日常美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炸芋丸用的是一種叫「白荷芋」的芋頭(也叫六月芋),把芋頭表皮刨凈后洗乾淨;

2、把芋頭刷成絲,生薑切絲備用;

3、把芋絲裝在盆子里,再加上適量的糯米粉、生薑絲、鹽配料后,拌成糊狀;

4、燒好油鍋,待油鍋熱后就可炸芋丸了。

 

4甜粄

客家人過年,有不蒸甜粄不過年的一說。客家人過年的甜粄必須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初二當天將甜粄切成小塊用油煎來吃「謂之撐腰骨」(因農曆二月份是春種春播的開始),意味著將進行緊張勞動了。

 

甜粄具有厚、甜、韌的特色韻味。甜粄的吃法很多,可以切成小塊用油煎,外酥內韌,香甜可口,別有風味或切成小塊蒸軟吃,更可直接「冷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紅糖熬成糖漿,再加入豬油(豬油與米粉的比例1:100),豬油溶解后充分攪勻。糖漿熬制好後放涼冷卻;

2、糯米粉+粘米粉(4:1)放大盆中,將糖漿倒入米粉中(比例3:5),揉搓均勻,再加水揉搓,繼續揉搓至膠水狀;

3、甜粄裝盤時,盤底與盤壁要抹上豬油或花生油,入鍋蒸。蒸的時間視厚度而定,一般大火蒸15至20分鐘,轉中火繼續再蒸40至70分鐘就可以了。

 

5黃粄

「黃粄」是梅州傳統小吃,當地人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做黃粄招待親友。黃粄在興寧、平遠常見,目前興寧的黃粄製作技藝已作為傳統技藝被列入梅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製作方法:

1、採集山上的黃粄樹,然後將黃粄樹燒成灰,再把黃粄樹灰放在水中浸泡過濾,除去灰渣后製成浸米用的黃粄樹灰水;

2、將約佔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約佔三分之二的秈米淘凈后,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數小時,然後把它加工成米漿;

3、將米漿倒在鍋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漿中要不斷攪拌,使水分蒸發而不致燒糊,從而製成柔軟又富有韌性粄團,將粄團取出放在銅盆中,再把粄團蒸熟,然後將蒸好的粄團放在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鐘。這樣,黃燦燦、香嫩嫩的黃粄便製成了。

 

6蘿蔔粄

用蘿蔔絲和粘米粉做成的蘿蔔粄 ,是客家人年節特有的小吃之一。蒸好的蘿蔔粄不僅有蘿蔔的清香,更有各配料的醇香,放涼后切成小塊用煎鍋稍為煎一下,更香更好吃!

製作方法:

1、把蘿蔔刨成絲,加入些許水煮約10分鐘至變成透明色狀,熄火加些許鹽拌勻待涼備用;

2、油鍋里放幾粒大蒜和少許薑絲爆香,然後把姜蒜濾去,再加入適量的鹽、豬油、味精、白糖、五香粉、胡椒粉、蝦仁、香菇丁、豬肉粒等,猛火稍微翻炒即可;

3、將炒制好的配料拌入蘿蔔絲里。在粘米粉中加入清水,攪拌成稠糊狀,把蘿蔔絲倒入其中拌勻;

4、在小蒸籠中墊上洗凈的新鮮芭蕉葉,刷上油,把拌好的生坯蘿蔔絲糊倒入,用筷子勻平,猛火蒸30分鐘。

 

7炸腐卷

炸腐卷是梅州特色,製作過程工序較為複雜,但美味獨特,新年期間客家人家家戶戶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製作方法:

1、五花肉切丁放少量鹽腌制,香菇用溫水浸透后切丁,蔥去葉跟頭,切小粒,薯粉、腐皮備用;

2、將肉丁、香菇丁、蔥碎攪拌撈勻並放上適量鹽調味;

3、放適量薯粉跟肉餡攪勻,讓餡有粘性之餘還有好口感;

4、取出腐皮,將肉餡平鋪在腐皮上;

5、腐皮圍著肉餡裹一圈后,切斷多餘的腐皮;

6、裹好的腐卷再切成適量大小的塊狀;

7、鍋上放置適量油並燒熱,放進腐卷,開始炸腐卷,炸的過程中要不時翻動,避免炸糊。

 

8紅粄

紅粄,顧名思義是紅的。紅粄用糯米、粘米和紅曲作成。講究一點的紅粄,是以暗喻吉祥的動植物為模板,尤其以正面是龜甲,背面是桃子的模子最普遍。因為作成龜甲和壽桃的紅粄,是除夕清晨拜天公、祭祀祖先,以及取媳婦、作壽、廟會敬神等,供桌上常用的供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糯米、粘米洗凈、瀝干,加高過米約三公分的水,浸泡三小時再瀝干后,倒入調理機打成米漿,脫水或壓干製成生米團;

2、脫水過的米團,放入食用紅曲攪拌均勻;

3、將約三兩重的米團,放進板印模型(栲里),印出花紋和造型;

4、用小火蒸半小時,要開鍋四至五次,以免紅粄變型。

 

9牛耳餅

「牛耳餅」,顧名思義,因其外形與牛的耳朵類似而得名,是河源客家傳統小吃,也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一樣食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把麵粉、發酵粉、鹽水、雞蛋、芝麻等混合(各種配料配置標準是:麵粉5000克、發酵粉10克、雞蛋100克、芝麻10—20克、鹽水直至把麵粉等攪拌呈團狀為準),並且攪拌均勻,使之軟硬適中,放置旁邊待用;

2、將糯米粉、白沙糖、雞蛋、芝麻、涼開水等攪拌均勻(配置標準與上述麵粉團類似);

3、把麵粉團、糯米粉團分別用啤酒瓶、橄麵杖等圓形帶有一定硬度的工具壓成厚度約為1—1.5厘米的薄片(將兩個麵糰搓成相同大小的面片);

4、將麵粉團和糯米粉團重疊(糯米粉團在下,麵粉團在上),捲成直徑約為5厘米、寬度約為10厘米的(長度不記)形狀,放置一邊使之變硬成型;

5、當粉團成型后,把它切成極薄的薄片;

6、把切好的薄片放入油鍋中油炸,當油炸的牛耳餅顏色呈金黃色時,就可以撈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此,香、脆、甜中伴有淡淡的咸、雞蛋、芝麻味道的客家牛耳餅就做好了。

 

10花生餅、黃豆餅 

客家地區普遍有炸花生餅、黃豆餅的風俗,外觀一般為金黃色圓形薄片,中間半包有花生米、黃豆等,香酥可口。韶關地區客家把這種餅叫做銅勺餅、豆殼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寥花 

蓼花,又稱「燎花」,「蓼花糖」是廣東興寧著名特產,始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加工歷史,具有松、香、酥、脆、清甜的獨特風味。蓼花外形呈圓鼓槌狀,個大體輕,金黃色的表皮上均勻地沾滿一層白芝麻;咬開后,裡面是雪白細膩的蜂窩狀糖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2砸粽(炸粽) 

兒時墟場上經常能見到的小吃,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知道這道客家美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客家話的「砸」是壓的意思,顧名思義,這粽子是壓制而成的。跟所有做粽子的工藝一樣,把白糯米洗凈,浸一晚上,然後把浸好的糯米加適量鹼水拌均勻,使之泛成水粉般的明亮黃色,用鍋蒸熟。把糯米飯放在木格子里壓實,形成磚塊狀。一般擔挑小街販出售的砸粽就是這種。把磚塊狀的粽子切成一小方塊,放在油鍋里去炸,炸的過程中用特別的長竹筷子對之不停的翻動,當砸棕變得外焦里嫩的金黃時就行了。趁熱蘸糖粉或蘸咸香姜蒜蓉即可。

 

13雞頸粄

雞頸板屬於梅州客家傳統小吃,用糯米和糖製成,因為像雞脖子,故取名「雞頸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一般做法是用水把「七分糯三分粘」米粉和成小團,放入熱油鍋里,用鍋鏟壓拍,然後把它翻過來用鍋鏟壓拍,不斷重複,把它壓拍成薄片煎熟。趁熱取出,撒上白糖和碎花生米,細細卷好。用刀切成一圈圈豎起,喲!還真的象雞頸呢,吃一口,又香又甜!

1、放適量的糯米粉、紅糖,加水揉成團;

2、鍋洗乾淨,放適量的食用油,把剛才揉好的糯米團放進鍋里攤開,有個小竅門:用圓的勺子來攤開更容易些; 

3、用中火煎,火太大容易焦了,煎好一面,再反過來煎另一面; 

4、出鍋,撒上芝麻、白糖,或者軋碎的花生米都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把煎好的麵糰捲起來,把它切成一段一段的,類似雞脖子的樣子即可。

 

14客家糍粑

客家的糍粑有多種吃法,有的在搓糍粑的過程,將白糖、花生米、芝麻等碾成粉末塞進圓團內下油鍋煎炸,吃起來香甜滿口,鬆軟柔韌,別具滋味;有的先將花生米、芝麻碾成粉末和上白糖或黃糖入鍋熬煎成糊狀,然後把糍粑倒入糖糊中不斷翻動,直到糍粑全身粘滿糖糊即起鍋吃用。這種糖糊糍粑嫩滑爽口,香甜適宜,不燥不熱,最適合老年人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泡米:選用上好的糯米挑出一些不好的雜質,再把糯米洗乾淨放水裡泡6個小時;

2、把泡好的糯米放在竹篦濾干水分,鍋內燒水,把竹篦濾乾的糯米放入蒸鍋里大火三十分鐘蒸熟,變為糯米飯;

3、製作糍粑團:把蒸好的糯米飯稍微放涼,然後放在石臼裡面(搗具可用擀麵杖代替)使勁搗呀搗呀,直到糯米飯被搗得爛爛地成泥狀;

4、手上沾點水,揪一小塊糯米團,再在外面均勻地裹上一層備好的白糖芝麻蘸料,就可以開吃啦。

 

15艾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有消食健胃,散寒除濕,消腫散結,平喘、鎮咳、祛痰、護肝利膽的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艾草葉清洗乾淨之後,放入開水鍋中焯水;

2、把焯水之後的艾葉放入榨汁機或絞肉機中攪碎,若沒有現代工具代勞,那就只能用菜刀把艾草葉半錘半剁至出汁為止;

3、鍋中加入三四碗水,兩三片糖塊一起放入鍋中煮開;

4、將糯米粉、艾葉至於簸箕或者盆中,邊倒入煮開的糖水邊攪拌,待稍涼后揉合成團備用,這個過程叫燙麵,做出來的粄才會既軟又有嚼勁;

5、將粉團搓成一個個圓餅狀,鍋內放水燒開,放入艾粄,蒸15分鐘左右即可。

 

16田艾粄

田艾粄做法與艾粄類同,只是主要原料由艾換成了田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田艾,是冬天收割完后田野里生長出來的一種野草,經常摘取來製作餅等糕點食用,以達到避邪氣、驅寒毒的功效。據《食物本草》里介紹,田艾還具有祛濕,暖胃,清腸等功效。在開春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是田艾生長的全盛時期,等待春耕的田野上長滿灰綠色的田艾。約10厘米高的田艾,葉子是粉綠色的,花朵白中間綠,全身長滿絨毛,給人毛絨絨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7鹼水粽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一個小小的粽子由於地區的不同,客家人因食材中有鹼水而得名,又叫「灰水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把布驚草摘下后,混合乾的芭蕉葉和稻草一起燃燒,燒乾后還要等待一天讓灰燼融成灰,這就是所謂的草木灰。把這些灰都收集起來裝進布袋中,放到水裡重複煮沸幾次,將灰渣過濾掉,再把灰水靜置,待灰水中的雜物沉澱下來,剩下的灰水就可以用來泡糯米了。

2、糯米要先放進灰水裡浸泡兩天,才能用來裹粽子;(糯米第一次浸泡清水約12小時左右,撈起來筲箕晾著滴干; 把晾乾的糯米再次放入灰水中浸泡一天,此時晾乾的糯米,像海綿一樣把灰水又一次吸取到肚子裡面,此時的糯米渾身金黃,一股天然鹼的清香味。)

3、包粽子。包好的粽子,6或8個捆紮成一串;

4、煮粽子。把包好的成串灰水粽,直接放入大鍋里煮,不需要在加入其它的作料。鍋里的粽子一段時間內翻滾換位置,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它們能均勻受熱,至少要煮4個小時以上才好(視粽子大小而定);然後把煮好的粽子掛在竿子上,自然冷卻晾乾保存;可蘸蜂蜜、白糖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釀苦瓜

端午時節苦瓜剛剛出身,釀苦瓜可謂客家人過節必備菜,也算是一種小吃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將苦瓜去瓤,洗凈,切3厘米圓墩;五花肉搗成醬,加入鹽等調料拌勻備用。 

2、將苦瓜墩空心填滿肉餡,擺入盤內,入籠急火蒸熟,取出備用。 

3、炒鍋注油燒熱,下入蔥薑末爆鑊,加入鮮湯、鹽、料酒燒開,用水澱粉勾芡,淋上熟油,澆在苦瓜上即成。

 

19煎蕎粄

客家地區,蕎比較多,葉子比較粗,蕎頭卻是很脆,所以一般拿來做酸菜,下粥不錯。客家人吃蕎還用炸的吃法,將蕎切碎,麵粉用水和雞蛋和成稠糊,加適量的鹽和切碎的蕎,也可以加花生,最好吃的是加連殼的新鮮小河蝦;油燒熱,用筷子試油溫,冒泡就可以,用勺子舀和好的漿入油鍋,炸到金黃撈起濾油,放涼即食。粄還分厚薄,厚的里軟外脆,薄的透明酥脆,香氣逼人,鄉村美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將蕎頭切碎、豆乾切短絲;

2、豆乾絲焯水后,與花肉碎一起下鍋悶香鏟起;

3、雞蛋、薯粉、魚露、胡椒粉、食鹽等調料加水調成粉漿;然後倒入盛肉絲豆乾的大容器中一起攪拌成糊狀;

4、燒熱鐵鍋,放油,將一勺薯粉糊倒入鍋中,搪成圓形,煎至金黃色餅狀即可。

 

20捆粄

捆粄是豐順最受歡迎的小吃之一,特點是板皮薄韌,餡料爽口。

捆板製作簡單、味道鮮美、口味豐富,一般肉餡有:豆乾、韭菜、鹹菜、香芋、蘿蔔、瘦肉、豆角、鮮筍、蘿蔔乾等,還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加入不同的肉餡,變換出不同的口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分捆和蒸兩種做法。

第一種方法:捆——將做好的米漿舀一小勺到特製的托盤中,不要太厚,大約2~3毫米左右,放入抽屜式蒸架中蒸熟,取出用竹片劃成矩形,在上面加入預先炒好的肉餡以後捲起來就完成了。

第二種方法:蒸——在米漿蒸熟之後,在上面加入生肉餡等,再放入蒸架蒸熟后捲起來以後澆上特製醬料直接放入碗中食用。

21黃金粄條

黃金粄條(又俗稱面帕粄、竹篙粄、水粄)大概有300年歷史,是豐順黃金鎮的一個名片,現已列入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介紹:

1、選米。精選優質硬性品種的大米,稻米收成存放半年後最為適宜;

2、浸米。米要浸兩個鐘頭,如果是冷天,浸米時間要長一點;

3、磨漿。將浸米拿到磨坊加水磨成米漿,米漿既不能過稀,也不能過稠,適中即可;

4、蒸炊。這是最關鍵的一環。將粄漿倒入錫盤(一種盛粄漿的炊具,四方八角,周圍凸起高約2厘米的邊沿),鍋里放一個支架,錫盤平放在支架上面。鍋裡頭的水不要碰到錫盤底,蒸炊中途要適時加水。火一定要旺,燒柴火最好。蒸炊一張粄條的時間為30秒左右,粄條提取不宜過早,也不宜過遲,因未炊熟粄條揭不成,過熟了粄條會失去韌性。鍋蓋一定要用木製的,切勿用金屬鍋蓋,因為用金屬鍋蓋,蓋底會產生蒸餾水,蒸餾水一滴到粄條上,會造成粄條潰爛,粄條揭不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晾乾。粄條從錫盤揭起后,一張張地晾在竹篙上,晾粄條的位置要通風、陰涼;

6、摺疊。這是最後一道工序,粄條晾一小段時間后,稍干,就又一張張收起摺疊,至於粄條晾多久才可收折,則視天氣情況而定。

上述是製作過程,一般家庭還是買現成的回家自己炒。

 

22黃皮豆乾

「黃皮豆乾」,顧名思義,以其表皮呈淺黃色而得名,梅縣南口的豆乾最為出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一般選取優質黃豆,用當地山泉水浸泡4個小時左,期間要清洗2至3次;

2、把浸泡好的黃豆磨漿不能過快,以免磨石摩擦過快而發熱使豆漿變質;

3、分離植物蛋白,用沸水沖漿時要反覆衝上20至30次,製作出來的豆乾才有彈性和韌性;

4、通過過濾器分離漿渣,把過濾好的豆漿倒入鍋中,旺火加熱煮沸;

5、煮漿后將鹽滷加入豆漿中一起攪拌,大約5分鐘左右豆漿開始凝固;

6、分兩次轉裝,首先將豆腐分到碗中定型,然後把每塊豆腐分均勻;

7、用木板把轉裝好的豆腐塊壓住,在木板上加重物將豆腐中的水分壓出,30分鐘后豆乾基本成型;

8、在自然的日光下晒成淡黃色,黃皮豆乾即製作完成。

 

23仙人粄

「仙人粄」又名草粄,是客家地區一種常見的特色小吃,用仙人草熬成,呈果凍狀,棕褐色,半透明,如晶瑩剔透琥珀。既能解饑渴,又有清熱驅暑、助消化、降血脂、治糖尿病等多種功效。加入蜂蜜和香蕉露的仙人粄,滑溜、柔軟、清香、涼爽,實在是一道難得的美味小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用曬乾的仙人草和一小塊土鹼熬水,過濾去渣;

2、熬好的仙人草水按照比例用開水稀釋(一勺仙人草水用五勺開水稀釋)煮開;然後以一勺木薯粉,加涼水兌成水薯粉(薯粉必須完全溶解於水,否則加熱時會起薯團,影響口感),倒入盛仙人草水的鍋中,一邊倒入一邊不停攪拌使彼此完全融解在一起,再煮燒開即可;

3、煮好后將仙人粄液倒入容器中,放至通風處冷卻成凝結而成棕褐色半透明膠狀(或放入冰櫃冷卻);

4、用刀把整板的仙人粄劃成小塊,根據個人口味加入適量蜂蜜(煉奶或白糖),即可食用。

 

24老鼠粄

源自大埔一帶,因為兩端尖,形似老鼠,因此稱為老鼠粄 ,後來傳至台灣,當地客家人稱為米篩目,是指製造時把粉團經過篩子般的擦板,從洞眼(目)中搓出粉條,由於「篩」的閩南語近似「苔」,所以俗寫為米苔目。後來在馬來西亞又有人寫成米台目。老鼠粄也傳至香港,因「老鼠」之名不雅,當地人以粉條兩端尖,狀似銀針,稱為銀針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製作方法:

1、取適量粘米粉,用開水拌和,反覆揉搓至適度后擰成團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