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同事不是人」 物流機器人在醫院上崗

  高興蓮記得,大白剛來工作時,遠不如現在機敏。在迷宮般的手術區,它常常走著走著就迷糊了。遇到人或手術車攔在面前,它茫然地左右打轉,找不到方向。有時,它乾脆停下來,愣在原地。

  這源於人類對無人駕駛機器的設定。遇到障礙物或稍微有點棘手的情境,它們都會用剎車停下來處理。大白身上能感知撞擊的感測器數據顯示:在上崗的一年多里,它被撞過9次,但它一次也沒撞過別人。

  為了讓大白可靠地完成配送任務,研發公司想了很多辦法。他們的核心團隊長期駐紮在武漢協和醫院,反覆對機器和演演算法進行調整。

  公司CEO潘晶告訴記者,遇到某些障礙時,大白受演演算法影響,感知的空間範圍有限,「還以為無路可走」。有時它停下來,已和障礙物挨得太近,對機器人來說,這情況不好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多次大幅度調整演演算法,潘晶和團隊終於打開了大白的視野。前方有障礙物駛來時,它會預判對方的前進方向,然後主動側身,避免狹路相逢。

  許多細微處也做了改進。手術室門打開的瞬間,大白曾被裡面衝出的推車撞上。手術室護士建議給大白加上一段輕快的背景音樂,提醒緊張工作的人們——「我來啦」。

  「從工程師的角度,一開始我們不能想象為什麼要弄個背景音樂。」潘晶說。經過研發團隊和醫護人員反覆磨合,新一代大白誕生。它能在手術區自由行走,輕巧避開各種障礙物。

  隨著大白變得靠譜,人類同事對它的關注度急劇下降。當它在走廊中漫步時,壓根兒沒人會回頭。

  高興蓮更看重的是,巡迴護士可以時刻守在病人身邊了。這消除了他們離開時病人發生意外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白替代人工配送后,耗材管理也更加精準。巡迴護士刷卡取出高值耗材的瞬間,系統會自動記錄它的運輸和使用情況,並且同步到病人的賬目系統上。庫房人員不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在貨架上清點耗材。

  如果耗材過期,大白則會在掃描時發出警告,拒絕配送。過去,這完全依賴於巡迴護士的人工檢查——拆封時,他們得在手術室內向主刀醫生高聲朗讀藥品名和失效日期。

  三

  未來,在武漢協和醫院,大白們還將走出手術區。

  它們可能會奔走在消毒供應室與手術室之間,在它們的抽屜或拖車裡,將塞著手術器械包、醫用被服或藥品。條件允許的話,它們還會走進科室,幫護士配送靜脈用藥。高興蓮期待,它們走進環境最為複雜的病房,直接為病人服務。

  在美國多家醫院,這已成現實。矽谷一家有著300張病床的公立醫院,讓機器人承擔了80%的日常配送工作。它們在不同的樓層間遊走,有的負責去病房派送食物和藥品,有的身後拖著橘黃色的醫用垃圾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實現這一目標,得讓大白學會使用電梯。在潘晶看來,在技術上這一點也不難,機器人搭乘電梯比人類還輕鬆。它們壓根兒不需要踮腳、費勁地按下金屬按鈕,或發出任何語音指示。

  唯一要做的,是讓機器人和電梯的信號系統相連。一個暗號,就懂了彼此。用行話說,這叫「握手」。

  有了醫療機器人,並不意味著醫生護士即將下崗。

  在現階段,對醫院管理者來說,人手緊缺是更現實的問題。為了緩解護士的工作壓力,高興蓮每年「強迫」他們休年假。但幾乎每個工作日,他們都忙得團團轉,「雙腳難得同時落地」。

  一台達芬奇手術機器人,3年前在武漢協和醫院上崗。醫生坐在操作台中,通過極其精細的機械臂,讓手術器械尖端與雙手同步。它為每台手術節省了至少兩名醫護人員。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機器人走進了被隔離的核醫學科病房,它能為接受了放射性療法的患者量體溫、測血壓,詢問病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功能的醫療機器人尚在路上。儘管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機器人」成了越來越火的概念,但在潘晶看來,機器人至少要能移動、能改變物理環境。不少醫院大廳中機器人外形的導醫系統,在他眼中不算真正的機器人。

  能給病人端茶送水、背他們上樓梯的服務機器人,還停在研究者的實驗室中。真正讓它們進入日常場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外界環境複雜的場景和差異化的需求,是制約它們的關鍵因素。

  好消息是,一家研究機構預計,到2020年,全球約四分之一的醫院將部署機器人。

  高興蓮一直在推動手術室智能化。不過,在她看來,機器人不可能完全取代醫護人員。

  「病人特別需要人,那種人與人交流的感覺,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機器取代不了。」高興蓮舉例說,進手術室前,很多病人會緊張。在她管理的手術室,護士會握一握病人的手,摸一摸他們的額頭,在術中為他們保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高興蓮看來,人類護士給予同類的這種溫度,機器人可能永遠模擬不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