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北京的滿漢市民吃什麼?茹血飲毛,生猛 (圖13張)

賣切糕的小吃攤。

煮花生。當時北方並不產花生,老北京吃花生,是通過大運河自南方運來,清代學者郝懿行於十八世紀八十年代曾在北京看到「友朋燕集,杯盤交錯,恆擘殼剖肉,炒食殊甘。俗人謂之落花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煮花生。

餛飩挑子。舊時的北京,有不少走街串巷叫賣的餛飩挑子,一般在每天下午走街叫賣,夜裡、晚上則在固定的地點設攤。他們那「餛飩開鍋喲……」

攤主一手掐一沓子餛飩皮兒,另手用一根筷子沾抹肉餡,一抹一卷,餛飩即入鍋內;碗里撒香菜,捏點蝦米皮,盛上餛飩,一碗餛飩就得了。

過去餛飩挑子,還帶「卧果兒」,即在餛飩碗里卧雞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糕的小吃攤。年糕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早在遼代,據說北京就有正月初一,家家吃年糕的習俗。 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清代《北京竹枝詞》中也有讚美炒栗子的,其中有「街頭炒栗一燈明,榾拙煙消火焰生。八個大錢稱四兩,未嘗滋味早聞聲」,記述了當時炒制栗子的場景及價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炒栗子之美味,不但井市貧民,就是乾隆皇帝也格外青睞,據傳,他曾專門寫過兩首詩讚譽炒栗子。老北京的糖炒栗子講究現炒現賣,所炒制的栗子以「良鄉板栗」為首選。早年間多是在乾果店門前壘有個爐灶,架起大鐵鍋,然後將挑選好的生栗子與鐵砂放入鍋內用鐵鍬翻炒,並撒上些飴糖汁,待炒熟后倒入木箱並以棉墊蓋嚴,隨後高聲吆喝:「唉,良鄉的栗子咧!糖炒栗子喲!」

賣艾窩窩的。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