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了100遍孩子就是不聽,是你忽略了這件事!

 

 

孩子的世界里,總是更多元和美妙。

 

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生硬地去向孩子說道理,反而是以我們自己思維中的局限性,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4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台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就是我們常說的,道理我們都懂,但「懂得」和「行動」之間隔著的卻是一條鴻溝。

 

必要時刻,要讓孩子能夠接納我們的建議,可以採用這些辦法:

 

以故事代替說教

 

講故事是相對於講道理更好的一種交流方式,不管是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當我們對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更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點,還容易讓孩子從中明白道理。

 

比如,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可以跟他聊起讀過的繪本中類似的故事,或者動畫片中相似的情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可以是生活中其他人身上發生的故事,都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接受其中蘊含的哲理。

 

此外,當道理出現在恰當的體驗性情境中時,往往更具有說服力。

 

前段時間,蔡少芬在微博上曬出和一雙女兒種植蔬菜的照片,並配文稱:「從小學環保,種植蔬菜,有玩有食又環保!」

 

 

兩個女兒各自帶著小手套,神情專註。

 

而媽媽這種教育方式,自然也要比單純說教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給孩子引導,讓他自己說出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接受別人預設好的答案,但對於自己做出的選擇,則更容易接受。

 

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地引導,用疑問的形式,讓孩子自己說出解決的辦法。

 

比如:

「你覺得這件事情該怎麼解決好呢?」,

「我遇到一點麻煩,你能幫我想個好辦法嗎?」

 

這種方式,可以很有效地防止孩子故意叛逆,和父母對著乾的現象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評判對錯,只分析事實

 

父母的「道理」讓孩子產生抵觸的原因,往往在於父母的一句開場白:「你這樣做不對。」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足以判定,父母的言論將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從一開始就產生抗拒心理。

 

有研究表明,涉及道德評判的辭彙使用頻率越高,暴力事件就越頻繁。

 

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評判對錯是大忌,對與錯需要孩子自己來領悟,而不是靠說教來傳達。

 

接納孩子的情緒宣洩

 

並非所有的表達,都為尋一個對錯,有些時候僅僅是情緒的宣洩。

 

在孩子對我們的傾訴僅僅是為了宣洩心中的不滿、委屈、憤怒等時,我們應該收起心中的道理,只靜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就夠了。

 

在心理學中,傾訴是排解內心壓力的一個很好辦法。

 

我們需要判斷孩子是真的需要一個建議,還是僅僅想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子的成長,更多需要的是父母作為榜樣的示範,以及來自於他自己親身的體驗。

 

父母的愛,要給孩子留下判斷與思考的空間。

 

做個「不講道理」,用心陪伴孩子去體驗世界的爸媽,才是孩子更需要的!

閱讀 13343

52投訴

廣告

會處事的女子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