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看懂的家長都很了不起

所以,在這特殊的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然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幫助他們。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會感到煩惱無窮,因為孩子大了,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至。

這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麼都聽父母的,有時甚至頂撞父母,做種種父母無法接受的事。使許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經常感到又氣又恨。

在這個階段來臨之前,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麼,十有八九會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增強,因為時代在變化,孩子在成長,他們的叛逆始終是有根源的。而「關心、理解」,則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回答「怎麼辦」的開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就需要我們徹底放下「父母」的架子,重新拾回我們的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因為「強權」解決不了問題,更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

我有一位學生的家長,在這方面堪稱楷模。她有一個19歲的女兒,母親和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朋友」。

「我一直覺得,女兒和我是處在平等地位的,相互信任,經常交流。」她說,「從小到大,女兒有什麼開心的、不開心的事情都會告訴自己,包括學習、和同學交往等各個方面,甚至連有男生追求她,她都會告訴我。」

她告訴我,和女兒平時的溝通是平等的,有時候因意見分歧有所爭執,若事後想想是自己不對,錯誤地批評了女兒,便會主動向女兒承認錯誤。

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她從不會不經思索地拒絕。即使是非常荒謬的要求,也會再慎重考慮之後,把它「當做一回事」的給予響應與討論,找出充分的理由,讓他明了大人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僅如此,這位家長還在許多事情上都徵求孩子的意見,即使孩子提出的意見很糟糕,也會認真傾聽並與她討論。

就算是非常必要的要求,也會用「我希望…」或「我建議...」至少要在「形式上」給他留下可以自主的空間,讓他有學習、思考、省悟的空間。而不是生硬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這位母親實際上是在施行一種前衛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讓他們感受被尊重的感覺,除非在某些情況下他們自願充當小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表示永遠的支持與肯定,特別是在孩子犯了嚴重錯誤之後,更是會給予改正的機會,對其改正的態度始終抱持著肯定與支持。

在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中,我們必須真正以一個人的態度來對待作為另一個人的孩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我們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也許不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成熟條件,但並不能說是由於孩子不聽話所造成的。

有這麼一個故事,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

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

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

誰知,結果卻恰恰相反,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因是,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沒有意思,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

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

但是要了解這一點,就要捨得放下父母的角色——「傳統的權威」。也只有暫時脫開了父母的角色,才能以一個「人」的態度去面對另一個「人」的掙扎。

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時,一個關心的問候,一句溫暖的話語,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受到約束。

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總是奢望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經常使用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把自己對他的影響力拱手讓人,造成其他不良影響有機可乘。

於是我們的孩子,在我們的不理解中漸行漸遠了。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

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尊重原創,感謝原創,如有侵權,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