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自己的女人,才是婚姻里的稀缺品!

童話里的公主總是輕而易舉地過上幸福生活;真實世界里的公主們,卻大多生活在黃金織成的牢籠之中。100%安穩無憂的生活,是以犧牲自我和自由為代價的。

引言

  人生並不漫長,

  有時可謂苦短,

  就這麼幾十年,

  取悅自己才是正經事,

  我不想為了那些不重要、不值得的人委屈自己,

  讓自己難受。

  願你也是一樣!

  在哪個瞬間,你會很想拍死自己?

  比如。

  明明根本不想答應一件事,卻鬼使神差地說:「好啊,沒問題。」

  費心費力幫了別人的忙,還被挑三揀四,本想直接懟回去,話到嘴邊卻變成:「對不起,是我疏忽了。」

  親戚家的熊孩子毀掉了新買的包包,孩子他媽表示要賠償,你壓抑著怒火客氣道:「不用不用,這不要緊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大度、懂事的你,終於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超級好人。

  問題是,你一點也不快樂。

  1

  所有委屈求全的取悅,都源於恐懼

  為什麼很難做自己,非要苦苦迎合別人?

  其實,取悅只是一種表象。在它的背後,有著更深層的信念。

信念

  信念1:「不依靠別人,我就活不下去。」

  收到讀者G小姐的一條留言:

  每當壓力大的時候,就會反覆做同一個夢。在夢裡,我永遠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數學考試不及格,被爸爸罵得天昏地暗:「你再這麼沒用,就別回家了,滾到大街上去睡覺!」

  這是她小時候真實經歷過的事。在那個北方嚴冬的傍晚,她爸爸真的把她一個人關在了自家平房的大門外。太陽一點一點地沉下地平線,僅存的暖意蕩然無存。裹著厚厚的棉襖,卻手腳冰涼。哭鬧、哀求了不知多久,才被加班回來的媽媽帶回屋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畫面已經有些模糊,深深的絕望感卻依然鮮活得能滴出血來。

  從那之後,只要遇到難題,她一定會冒出兩個念頭:

  l 我很差,差到沒有人能接受。

  l 如果做不好,就會被無情地掃地出門。

  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努力去討好和取悅權威,從父母到老師,再到單位里大大小小的領導。如果能讓他們高興,是不是就不那麼容易被拋棄?

  於是,對父母、老師的教導言聽計從,從小到大拼盡全力考重點學校,拼到身體都亮了紅燈,高二那年差點因為青光眼去做手術;選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會計專業,僅僅因為父母認為「女孩子管管賬多好,工作又輕鬆又穩定」。

  工作后,成了國企里的基層小職員,最賣力也最沒地位,經常「自願」加班到深夜,幫別人完成工作。很想得到認可,但一見到領導就兩腿發軟,渾身不自在,生怕哪句話說得不對,遭到嫌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些從小被父母當成「垃圾桶」來對待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大多會遭遇這樣的恐慌。一方面,把外在的認可當成賴以生存的空氣,戰戰兢兢地確認著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又堅信自己根本不可能獲得別人的歡心,即使一時成功,最終也會失去。

  揮之不去的生存危機感,督促他們不顧內心感受,努力取悅別人。

現在我胖了,我永遠不會找到真愛

  信念2:「我很弱,世界很可怕。」

  如果從原生家庭得到過很多愛與關懷,是否就可以自信地做自己,徹底擺脫成為「取悅者」的命運?

  一個女孩說:「人心太複雜,我很怕被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坐擁萬千寵愛的小公主。不過,被嚴密保護的同時,也被劃定好了一個狹小的「安全區」:外面的世界很危險,你乖乖呆在家裡就好。

  在生命的頭28年,她都是這麼做的。從幼兒園到工作,一直在同一個城市,和父母住在一起,每晚8點之前必須回家。

  稍有「逾越」,就得面對父母痛心疾首的指責:「我們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也想過獨自搬出去住,可是獨居似乎很可怕。被壞人盯上、被房東欺壓、被鄰居找茬、半夜生病無人照顧……這樣的悲劇在新聞上看過太多。

  她用「乖」取悅父母,取悅「安全區」里極為有限的幾個親朋好友,因為他們就是她的全世界。只有循規蹈矩地身處這個小世界之中,才能得到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被當作易碎品來保護的孩子,即使長大之後,依然會習慣性地為自己尋求「監護人」。這很容易吸引來那些既懂得照顧人、又有控制欲的朋友、伴侶、權威人士,然後對他們百依百順,以求庇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童話里的公主,總是輕而易舉地過上幸福生活;真實世界里的公主們,卻大多生活在黃金織成的牢籠之中。100%安穩無憂的生活,是以犧牲自我和自由為代價的。

「除了努力讓他們高興,我別無選擇。」

  信念3:「除了努力讓他們高興,我別無選擇。」

  每個試圖化解過父母矛盾的孩子,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如果我努力一點,多做一點,爸爸媽媽就不會吵架了。

  好友小溪致力於成為家裡的「黏合劑」,修復父母之間岌岌可危的關係。

  因為不忍心傷害如此乖巧的女兒,她的父母真的彼此忍耐了20多年,其間雙方都經歷過不止一段婚外情,卻還是維持著一個「家」的殼子。

  為了拯救父母的婚姻,她放棄了作為一個孩子的需要。從3歲就被誇成熟懂事,記憶之中幾乎從來沒有在父母面前撒嬌、任性過,生怕不聽話惹惱了父母,導致這個家徹底崩裂。

  她還放棄了自己的邊界,無怨無悔地滿足父母每個期待,讓他們開心滿意。取悅是一種自保行為,為她保住了表面上的歲月靜好。

  長大之後,小溪仍然無法忍受任何緊張氛圍,在學校里,公司里,甚至是誰都不認識誰的微信群里,只要別人一有摩擦,她就本能地身體緊繃、內心惶恐,想去討好爭吵的雙方,好讓他們停戰。

  如果不慎招惹了誰,成為對方的攻擊對象,她一定會第一時間去解釋、道歉,不管多委屈,也無論是非對錯如何,都要趕緊逃離這個可怕的夢魘,重歸和平與安全之中。

  想成為「黏合劑」的孩子,要經歷一個「自我消滅」的過程,不斷放棄自己的想法和立場,極力迎合他人,來避免或化解周圍環境中的衝突。

  這種感覺,太輕也太重。丟棄了自我界限,所以整個人輕飄飄,迷茫無助,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太在意他人,於是莫名其妙接過了別人肩上的重負,寸步難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