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等我們道謝,我們在等父母道歉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她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認識一位女人,出生在一個條件非常優渥的知識分子家庭,爺爺是大學教授,父親是高級工程師,母親是個作家。而她本人也十分優秀,從小就是成績名列前茅,大學沒畢業就出了書,之後還自己開了公司,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但即便是這樣在外人看來風光無限的女人,私底下也會吐露自己的創傷。

她說,她這一生都在跟自己較勁,總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她逼著自己把一切都做到最好,就是因為始終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可。

因為打從她記事開始,他的父母就對她非常嚴格。哪怕只是做錯了一件小事,也會狠狠地教訓一頓。在她的意識裡,自己好像無論怎麼做都無法讓父母滿意。因此,她心中始終有一種愧疚感和自卑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至於後來,她花了三十五年的時間,才終於讓自己知道:「哦,其實我做的已經足夠好了。原來我並沒有他們說得那麼糟糕。」

我們該不該無條件原諒父母?

有的人說,父母再怎麼對你,他們也還是你的父母。孩子怎麼能怨恨父母呢?

說這種話的人,十之八九是因為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頭上。

我從來不認為,身為孩子,就必須無條件地原諒父母。只是很多時候,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或許一切並沒有那麼嚴重,或許其實你也沒有那麼恨他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認識另一位女人,是家中長女。父母極度重男輕女,一連生了三個女孩才有兒子,寶貝得不得了。從小到大,家裡所有好東西都是弟弟的,弟弟做錯什麼都可以,而她做錯什麼都不可以。

甚至在高中時,因為家裡窮,她差點被迫輟學,供弟弟讀書。還是學校老師再三上門勸說,又幫她申請了助學金,才讓她順利讀完高中。

因為對父母的怨恨,她最終去了遠離家鄉的大學,一路勤工儉學,之後結婚生子,始終沒有再回過家。

直到後來她母親病重,在丈夫的勸說下返回老家,母親卻已經閉上了眼。妹妹告訴她,母親臨終前一直念叨著她的名字,說這幾個孩子裡,自己最對不住她。

那一天,她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哭得撕心裂肺,像是要把這些年所有積壓在心中的委屈都發洩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多少恨,就有多少愛

其實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們對父母的怨恨真的有那麼嚴重嗎?會不會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怨,而不是恨呢?會不會這種恨,根本就不足以稱之為恨呢?

就像那位獨自痛哭的女人,她恨母親嗎?當然恨。可是在這份恨的背後,又藏著什麼呢?是愛。

因為她恨的,從來不是父母,而是父母重男輕女,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愛。而她這麼多年的所求,也不過就是父母的一句道歉。

所以,在聽到母親臨終前的那句道歉的時候,恨就已經沒有了。因為那句道歉的背後,是她渴望已久的看見,是她一直沒有得到滿足的愛。

我們這一輩人,確實在原生家庭裡遭受了很多傷害。但是我始終相信,所有的傷痛最終都會消散,不是得到諒解,就是得到接納。

 

就像我之前說的,孩子不是必須無條件地原諒父母。不原諒其實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自己那道一直在流血的傷疤縫合好,能不能讓傷害就此終止,不再延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畢竟,終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父母。

就像三毛曾經說過的:「父母的年紀比較大了,要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總是困難的。在許多地方,便必須請青少年包涵父母,諒解父母。更重要的是,將來一旦完成學業,成家、之後,也有子女時,再不犯同樣的錯誤,做一個開明而得子女信賴的人。」

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

這些好文也值得一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