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馬來西亞小城,90%都是華人,到處都華人美食!

(圖源:Kura-kura) 對於許多遊客來說,這座位於霹靂州怡保市以南約40公里左右的 金寶(Kampar),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低調小城鎮。 但對於經歷過二戰的老一輩人來說,這座看起來平平無奇,又低調的金寶卻於二戰時期經歷過戰火的肆虐。 金寶見證了當年馬來西亞的歷史,也留下了許多當年的歷史痕迹。

(圖源:Cameronhighland.net) 「Kampar」這個名字據說源自於粵語的發音—— 「金寶」,意思是 「珍貴的黃金」, 這也印證了當年這裡儲存的大量錫礦資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世紀末近打流域的錫礦田(圖源:Tin Mining Museum) 馬來西亞霹靂州的 「近打流域「(Kinta Valley)歷來是世界上產錫最多的地區,這座山谷是由霹靂州的 」近打河「(Sungai Kinta)形成的,它其實是 Sungai Perak(霹靂河)的一條支流,流經 Keladang山脈和 中央山脈(Titiwangsa)。 後來便形成了沿暹羅——馬來半島錫礦帶最大的錫礦田了。

近打錫礦博物館(圖源:Tin Mining Museum) 金寶開埠於1887年,在19世紀末,金寶、怡保、吉隆坡是馬來西亞最重要錫礦採礦區。 從在1891年被發現大量的錫礦資源后,此處吸引了大量來自中國福建,海南,廣東的客工到此謀生。因此,金寶的居民以華裔為主(約90%),是華人主要的聚集地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世紀末礦工(圖源:Tin Mining Museum)

至今,金寶依然是馬來西亞主要的華人聚集地,根據馬來西亞的資料顯示,霹靂州的近打縣,金寶縣,怡保和太平依然是以華裔人口居多。 粵語是當地華人的主要語言,除了金寶,吉隆坡,關丹,太平的華人也主要以粵語為主要交流語言。

19世紀末礦工(圖源:Tin Mining Museum)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座充滿著華人客工的離鄉背井的故事的小城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寶街道(圖源:Trekearth) 探索金寶的古建築物 想探索這座低調的小城,並不需要任何地圖,或旅遊攻略,這是由於金寶只有兩條主幹道。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房子,高樓出現在金寶市內,但這座小城仍完好地保存著當年留下來的歷史痕迹和文化遺產。

(圖源:Expatgo) 舊英華學院教學樓(Anglo Chinese School) 金寶最著名的文化建築是由W.E Horley牧師於1903年創辦的英華書院(Anglo Chinese School, 簡稱「ACS」,現在已改名成「SMK Methodist」)。

英華學院坐落於金寶的Jalan Kuala Dipang,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築物結構建於1919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源:Trek Earth) 這棟百年建築物的建於英殖民時期,雖然這棟樓只有兩層,但其兩層結構的特點是一個較低的陽台,由半圓形拱門支撐,而欄桿貫穿整個一樓陽台。 這棟建築物曾在日本佔領期間,成了Kempetai拘留所,但現在,這棟百年建築物依然是SMK Methodist的校舍。

(圖源:Expatgo) 古崗 州會館(Persatuan Koo Kang Chow) 當年,金寶是重要的華人聚集地,這裡聚集了許多來自福建,廣東,海南,不同籍貫的華人客工,因此,在金寶市內我們能看到福建會館,客家會館之類的建築物。 Jalan Kuala Dipang沿路還保留著幾座戰前的建築物,位於Jalan Kuala Dipang的古崗州會館(Persatuan Koo Kang Chow)的靈感來自於藝術灰泥元素。 它的屋頂以一個高的破碎的三角牆為特色,三角牆頂部有五個柱頂,柱頂在正方形的基座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源:Expatgo) 南番順會館(Persatuan Nam Phun Soon) 這座建於1929年的南番順會館充分展現出中國特色和裝飾藝術的混合建築風格。這座只有兩層高的樓,在其平屋頂的脊上有一個低矮的山牆,看起來像一座凹凸不平的小山丘。

(圖源:Expatgo) 福建會館(The Hokkien Kong Hoey) 金寶的福建會館建於1937年,並於2002年修復重建。和南番順會館的建築風格不一樣的是,它的建築風格簡單,屋頂則以波浪設計為主。

(圖源:Expatg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