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隻貉定居上海,不想離開

文/ 胡克非

近來一段時間,上海、武漢、南京多地居民向媒體爆出,在自家小區或是公園綠地,見到一種「狗不狗、貓不貓」的動物,並且數量眾多。

 

經專家鑒定,這種老百姓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動物叫做「貉」,就是成語「一丘之貉」的原型。

 

它們拖家帶口、安閑自在地生活在城市裡,上網一查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經過多年的環保教育和普及,人們面對野生動物的時候已經不再問及「能怎好」的問題,而是轉為「它會不會攻擊人類?」「它會不會攜帶病毒」以及「能不能把它弄回家養著?」

 

這些年來,從松鼠到黃鼬、從野豬到貉,它們頻頻出現在城市中,城市管理者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

 

野生動物和城市如何共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受訪者提供

它不是「闖入者」而是「原住民」

 

面對數量眾多的「貉」出現在城市中,絕大部分市民還在糾結這種動物到底是什麼的時候,研究人員已經關注這些城市裡的動物超過10年了。

 

「第一次從報紙上出現貉的消息,大約是在2005年,那個時候媒體將它當做一個奇怪的物種,來請教專家。」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王放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貉,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犬科動物。它的分佈曾經非常廣泛,在中國分佈的3個亞種,從大小興安嶺到北京,從陝西太行到長三角,然後東南到福建廣東,西南到雲南貴州,近半個中國都是貉的自然分佈區。

 

因為棲息地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和其他物種的作用,貉的野外種群處於下降的情況中。王放介紹稱,由於貉這種動物食性與棲息地選擇的整個行為都非常靈活,具備高度的適應性,所以它們在城市中尋找到了棲息空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受訪者提供

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貉通過取食人類丟棄的生活垃圾尋找到了更簡便易得的食物來源。它們的藏身環境也從洞穴和樹根,變成了居民別墅陽台下面的裂縫、牆體的空隙、儲藏室、橋墩的裂縫、煤氣管道、廢棄的下水道等。

 

對於野生動物而言,它們為什麼選擇城市而不是野外更好的棲息地?事實上,相比荒野和城鄉接合部,城市環境的恢復速度更快。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高達40%,不僅有大面積的森林和濕地,還有街心花園、口袋公園等小而美的生態區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候,城市會像一個熱點,把周邊的動物吸引過來。貉這樣的動物善於根據城市特點進行調整,在城市裡基本沒有天敵,只要能適應,它們幾乎不會受到威脅。

 

「這一類物種在生態學上被稱為泛化種,和貉類似的還有松鼠、黃鼬,甚至是豹貓。」王放說。

 

就這樣,貉快速在城市中安家,而人們也逐漸發現了它們。研究表明,每公頃的貉在2隻以下時,人們幾乎不會感受到貉的存在,但當這一數字超過5隻時,就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

 

據王放的科研團隊統計,2020年,上海12315關於野生動物擾民的投訴達千條左右,其中有人被貉的排泄物和雜訊困擾,也有人被貉驚嚇。

 

驚人的適應能力

 

「說實話,我沒想到貉這種動物的適應能力有這麼驚人。」王放說。

 

幾年前,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嘗試在上海追蹤野生貉,紅外觸發相機、GPS跟蹤定位頸圈、紅外熱成像調查儀器……越來越多的設備和方法幫助科研人員逐漸拼湊出了貉在城市中的生存狀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持續3年的走訪、監測和研究,王放和團隊發現,目前至少有超過150個上海社區都有貉的分佈,而且潛在有貉的社區是這個數字的數倍。

上海貉分布圖。圖/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粗略推算,僅上海為例,貉的數量很可能在5000隻以上。」

 

在過去的十年間,這個物種好像獲得了某種奇特的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在松江、閔行、浦東、楊浦、青浦、奉賢等各個區域快速增加。而這樣的變化還在迅速發生的過程中,不僅離開上海擴散到臨近的蘇州、無錫、南京等長三角區域,也出現在了遙遠的武漢。

 

貉的數量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是它本身的食性。從分類上看,貉處於犬科系統發生樹靠近底層的位置,代表了犬科動物一類獨特的演化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放介紹稱,「貉的裂齒和犬齒個頭都不大、臼齒還比較平,這暴露了它在演化過程中的核心方向——和虎豹豺狼競爭兇殘肉食動物這條線路競爭太激烈,甚至連中小型食肉獸狐狸和豹貓都不好相處。那麼在自然演化的過程中,不如更靈活一點,什麼都吃,蛋白質和澱粉一半一半反而來得更加穩妥。」

 

靈活的食物和其他生活習性,幫助貉在城市之中得到優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