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光棍要老婆,湘女被騙入新疆」?還原女兵入疆真相!

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政幹校招收的150名女兵,徒步行進在西進部隊的洪流中,隨後是「八千湘女」進疆,一萬山東女兵和青年婦女進疆,以及全國各地婦女入疆。至1954年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17.5萬人中,婦女4萬餘人。

轉瞬六十多年過去,「女兵進疆」成為近年影視,文學作品長盛不衰的重要題材。不少作品迎合市場獵奇心理,炒作「女兵進疆當老婆」「十萬光棍要老婆」「部隊包辦婚姻分配老婆」,並最近網上又有「女權主義」「義正辭嚴」譴責所謂「集體主義」,從「人權」的「普世價值」,再次把進疆女兵的「悲慘命運」拿來說事。

六十多年過去,「進疆女兵命運」早已塵埃落定,清清楚楚,只是有人不願意,或者有意歪曲這段歷史,歷史虛無主義,借「婦女命運」否定共產黨解放新疆,推進新疆社會進步的偉大歷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按照事物發展的邏輯和思維邏輯,「女兵進疆」是三個歷史階段發生的三件性質不同而緊緊相連的事情——

第一階段革命理想主義——參軍光榮

1949年9月,剛剛解放的臨洮古城沸騰了。王震將軍高瞻遠矚,為建設新疆培養各種人才,從陝西出發,邊打仗邊行軍邊動員學生參軍。臨洮城裡張貼布告:第一兵團軍政幹部學校招「學生兵」。沒有明星造勢,沒有輿論轟炸,年輕學子奔走相告,相約鼓動,投筆從戎,立功邊陲,「當解放軍最光榮!」軍政幹校報名處爆棚。一個月後,1500多名稚氣未消朝氣蓬勃的「學生兵」告別家鄉踏上西進征途。其中最令人矚目令人羨慕的是150多女兵!她們與一兵團衛生學校、財經學校在陝西招收的女性一起,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批走得最遠的女兵。

今天翻開女兵進疆史,她們的年齡令人心顫:18歲、17歲、大多16歲……甚至最小13歲,行軍途中夜宿荒野破屋,她緊緊躲在比她大3歲的「大姐」懷中入睡。剛出發時,聽說一兵團軍政幹校在蘭州,上完學分配工作當地方幹部,年輕少女們興奮了,蘭州是繁華的好玩的大城市。但是,在蘭州休整幾天,「學生兵」急速西行,目的地是剛剛和平解放的新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舊中國婦女被壓在社會最底層,能夠上學受教育的女性非常少,尤其是在貧瘠落後的大西北,「女秀才」更珍稀。然而對革命的追求,對新生活的嚮往,對解放軍的崇拜,小小臨洮竟然有150多位少女奮勇參軍,真是甘肅歷史上的濃墨重彩奇迹般的一頁。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她們回顧當年報名參軍的動機:原兵團工會女工部部長魏玉英講了三條原因:一是從抗戰時期開始,甘肅地下黨廣泛宣傳愛國救國思想,宣傳共產黨「婦女解放」思想,她在小學初中的老師有的就是地下黨,學生受到先進思想教育。二是受《木蘭辭》影響,要像男孩一樣投筆從戎,干一番事業。三是人民解放軍有強烈的光榮感,「當兵光榮,當女兵更光榮」。正是這三個原因,剛考上高中的魏玉英毅然放棄學業,報名參軍。原軍區23醫院副主任醫師徐生秀說,我正上初二,看好多同學都報名了,我也跟著報了名。當時家裡沒有兄弟姐妹,就只有外婆、母親和我。受《木蘭辭》影響,我對家人說:「盡忠不能盡孝」,我已報名參軍了。原自治區三建工程師李樹德,祖父曾參加過同盟會,思想進步。那天和幾個同學玩,見到一張布告,一張桌子,說是第一兵團軍政幹部學校招生。當時弄不明白「軍政」是啥意思,「幹部」是外來詞也不太懂。三個最要好的少女李樹德、趙桂清、王淑瑩,一起奔著「學校」兩個字報了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49年秋甘谷剛解放,躲避兵患「跑反」剛回家的初中女學生張修華,碰見母親正與兩名女軍人熱情談話。送走兩位女軍人,母親關上門對她說,沒見過這麼好的軍隊,你去當兵吧!她報了名回到家,母親激動地拉著她的手說:「我家出了個花木蘭,太好了!」

短短一個月,一個小縣臨洮就招收了1500名知識分子參軍,其中女兵150人,最小13歲,大多16,17歲。

這一批150名對未來對人生還懵懵懂懂的少女們,在張掖休整學習一個多月,新民主主義、辯證唯物論、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等,革命覺悟大大提高,熱血沸騰,投入解放新疆的西進大軍……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社會發展落後,經濟凋敝,百廢待興,各族人民生活極其貧困。駐疆人民解放軍擔負新疆建設的重任。部隊急需各方面人才,為此,經中央軍委支持,新疆軍區赴湖南招兵主要是技術人才。1950年初,古城長沙沸騰了。《新湖南報》連續刊載新疆軍區的招女兵的廣告,大街鬧市拉起橫幅鼓勵女青年保衛祖國建設新疆。一時間,招兵處熱鬧非常,門庭若市。女青年竟相報名,有的山裡妹背著幾升米走了幾天路來報名當兵。女青年們被新疆軍區招聘團團長熊晃將軍的一番話激動了:「你們即將是毛主席家鄉的第一代進疆女兵,你們是軍隊的女兒。新疆需要有知識有作為的女青年去繪製最新最美的圖畫!」這話帶著濃重的湘音,將軍曾是紅軍湖湘漢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50年3月8日,第一批1300名湘妹子登上西去火車。接著是第二批、第三批……1951年2月,《新疆省人民政府,軍區司令部湖南招聘團啟事》清楚表明:「本團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湘招聘各項人才參加新疆建設工作。一,招聘範圍:(甲)專門技術人員(理,工,農,醫,護,會計等)名額不拘。(乙)文藝工作人員300名。(丙)女學生200名(俄文,會計,護士三科)。(丁)工廠女學生300名。••••••」結果大大超出招聘團計劃,招收女兵指標被一再突破,遂有「八千湘女進疆」歷史壯舉。究其原因,主要是共產黨「建設新中國」的宏偉理想和人民解放軍的強烈光榮感,激勵著全國人民尤其是知識青年投身革命。

同年,新疆軍區在老解放區山東招收一萬名女兵,陸續進疆。

第二階段土改建政大生產運動

1949年底,駐疆部隊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關於部隊參加經濟建設的決定,在天山南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1951年在經過試點之後,在農區開展了意義深遠的土改運動。進疆女兵積極參加了這兩大運動,對推動新疆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女兵進疆所起的一個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我們長期被忽視了——新疆廣大穆斯林群眾怎麼認識這個歷史事件的。

建國初,新疆400萬人口,14個民族(當時包括索倫),維吾爾族200多萬,主要集中在南疆,全族信奉伊斯蘭教。在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剝削下,在嚴格的教規束縛中,廣大維吾爾族婦女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丈夫是妻子的第二個胡大(真主)」,除了毛澤東指出的「皇權,神權,族權」之外,她們還要受到「夫權」的束縛。據1949年底參軍,1950年4月徒步行軍到達喀什的女兵張修華回憶,她們引起維吾爾群眾的轟動,「解放軍有女兵!」人們奔走相告,爭相圍觀。隨後,女兵參加土改建政,深入農村,培養維吾爾青年婦女骨幹和婦女幹部,「婦女解放」成為那個時代對「革命」的最實際的詮釋,成為鞏固新政權的強大力量。南疆最早一批維吾爾婦女幹部是女兵培養的,女兵證明了共產黨的先進性。可以這樣說,廣大維吾爾群眾是通過解放軍認識共產黨的;是通過女兵認識「婦女解放」的。這個思想啟蒙是任何理論教育難以奏效的,是如何高度評價都不過分的。順便提一句,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宗教極端主義抬頭,婦女出現「吉里巴甫」宗教服裝,遵從「瓦哈比」教規,再次說明新疆「婦女解放」任重道遠。

進疆女兵在大生產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們與男兵一起,住地窩子,喝鹼水,頂風冒雪,開荒生產。有湘女寫《江城子》詞: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子,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梁。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最難夜夜夢家鄉,想爹娘,淚汪汪。遙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胡楊。這是那個時代女兵的真實寫照,真實經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