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林接收關東軍武器,飄飄然向延安彙報:東北遍地武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關東軍遺棄的一處兵工廠

於是,八路軍又回想起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根據地軍民所堅持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路線。既然繳獲和移交的裝備難以滿足需要,那就要靠自己發展軍工來解燃眉之急。在1945-1946年間初入東北的八路軍隊伍里,就有不少根據地的軍工幹部,他們憑藉敏銳的嗅覺,直奔瀋陽、長春等各大城市的兵工廠進行接收,規模較大的兵工廠有瀋陽大東區兵工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藥廠。

在這些日軍遺棄的兵工廠基礎上,八路軍在東北組建了最初的槍炮廠、彈藥廠和修理廠,原來的偽滿兵工企業開始恢復生產。同時各根據地在抗戰時期建立的軍工生產部門也大批搬遷至東北,並先後在東北軍區軍工部下成立了西滿、遼東和吉林軍工部,組織人員到各地搜集武器、彈藥,生產器械和兵工原料,以近乎「收破爛」的方式去保證初期的槍支彈藥供應,在1946年3月19日遼東省委下發的一份緊急命令中,就強調「今天兵工部門,最主要的還不少如何製造彈藥,而是如何搜集和妥善保管現有彈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對於在根據地過慣了苦日子的八路軍來說,收集武器節約用度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很快步兵常用的槍支彈藥就開始充盈起來,而過去少有的各型火炮也開始成批充實到武庫中,在東北民主聯軍炮兵司令朱瑞的帶領下,炮校幹部和學員竭盡所能地搜集和修復遺棄的火炮彈藥,到1947年,他們就搜集到各型火炮700餘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被關東軍遺棄的重炮炮管

在此基礎上,東北地區的軍事工業開始迅速壯大,到1947年,東北軍區成立新的軍工部,將東北各地的兵工廠進行整合併統一管理。原來以廠為單位進行生產的模式被更為高效的以裝備類別下發生產任務的模式所替代,為此軍工部下面成立了9個辦事處,對軍工生產任務分門別類進行規劃,比如第一辦事處(由原軍工部機構改組而成)下屬生產單位負責迫擊炮彈(主要為81和82毫米)和手榴彈的生產,同時負責製造迫擊炮、步兵炮和槍炮備件。

第二辦事處則主要負責生產步槍子彈。第四辦事處(由原遼東軍工部改組)負責生產步兵炮彈和山炮彈。第五辦事處(由西滿軍工部改組)負責修理槍械和生產60毫米迫擊炮炮彈。這樣的模式下,東北地區的軍工生產終於步入正軌,據不完全統計,在東聯轉入戰略反攻時的1947-48年間,東北軍區各兵工廠共生產子彈824萬發,手榴彈163萬枚,60毫米迫擊炮彈41萬發,81和82毫米迫擊炮彈共50萬發,其餘各種山炮野炮炮彈11萬發,所生產的武器規模完全可以應付解放戰爭龐大的消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瀋陽剛剛被修復的一門日造96式150毫米榴彈炮

朱瑞帶領炮校幹部和學員在檢查剛剛修復的日造96式150毫米榴彈炮

從1947年5月中旬,東聯轉入戰略反攻開始,彈藥的消耗開始激增,到當年末發起冬季攻勢時,彈藥的消耗量更是達到一個驚人的數量級,時任民主聯軍後勤司令員的黃克誠就曾感慨:「冬季攻勢三個月彈藥的消耗量,比蘇區十年內戰的總消耗還多。抗戰八年的彈藥消耗也不一定趕得上這三個月。」而這只是解放戰爭前期的作戰,到了著名的三大戰役期間,彈藥消耗量更是成為天文數字,在遼瀋戰役期間攻打錦州時,東北野戰軍就出動了900門各型火炮對蔣軍進行狂轟,敵軍的防線和抵抗意志被迅速瓦解。而這樣空前規模的炮兵作戰,沒有東北地區建立起來的軍工生產體系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東北野戰軍裝備的日制92式步兵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遼瀋戰役期間,使用日制山炮炮擊敵軍的東北野戰軍

除了滿足東北地區作戰的需求,從1947年開始,東北局又向其他根據地輸送成批武器彈藥,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其他戰區的作戰。在淮海戰役期間,中原野戰軍裝備的武器彈藥就有不少來自東北地區的兵工廠,而其中各型炮彈則基本來自於位於大連的東北軍工部第九辦事處(由大連建新工業公司改組而來),戰後粟裕就曾總結:「在全殲杜聿明集團時,我軍炮火完全壓制了敵人,這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