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痛苦:成長一定是痛苦的,否則你就沒有在成長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界最偉大的真理。——《少有人走的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生最爽的事。

就是在快樂中獲得想要的一切。

只是這大概只存在於意淫之中,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獲得一些東西,你就得付出同樣的代價。

這個道理其實我們是懂的,只是我們仍想要一邊獲得,一邊開心,畢竟誰會想要痛苦呢?

黃執中說「我們人大概是唯一一種,每天需要不斷去做很多痛苦的事的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上要早起,從溫暖的被窩到一個寒冷的環境;白天要聽很多無聊的課,有時還要做很多痛苦的作業;考研的還要經常逼著自己學習各種課程;有時還要去參加很多不喜歡的社交活動。

跟大家一樣,我也每天都處在這樣和那樣的痛苦之中。早起、看書、學習各種課程、組織作業打卡、寫文章等等,甚至出門買份早餐都是痛苦。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經歷這些痛苦呢?我們難道就不能快樂的就達到我們所有的目的嗎?

很遺憾的告訴你,大多數時候不能,說大多數其實還保守了,是幾乎不能,這麼久我都未曾找到一個站得住腳的反例。

這就是今天我想告訴你的,成長一定是痛苦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初的念頭來自於讀書這件事。

我的讀書史始於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那是我第一次愛上讀書。再後來就是大冰,那陣我在復讀,同桌也很喜歡大冰,於是買了他所有的書,我倆就在課間的間隙看完了那些熱血與美好的江湖故事。

接著是劉同的書,到了大學又喜歡上了盧思浩、關東野客和蔡崇達。

如果你留心一些,就會發現,這些書都是散文,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這就是我最愛讀的書。

但是後來在網路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說「你不能只讀你喜歡的書,你還要廣泛涉獵,各個領域都要讀一些才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我才明白,這背後的道理就是多元思維模型。

那之後,我開始留意一個規律,好像那些讓我們做起來感到很舒適的東西,其實已經不能帶給我們多少成長。

而那些我們不情願去做的事情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成長。

正如達利歐所說「問題根植於看起來並不美好的殘酷現實,所以如果你想要成長,你唯一的途徑就是擁抱痛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思考度

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

有很多解釋,解釋的方向也有很多,我想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叫做「思考度」

一件事情,如果是幾乎不需要思考的,一般就傾向於更快樂。

比如,打遊戲的時候,如果是一頓瞎幾把瘋狂輸出,那是很爽的;而如果現在你成了職業選手,要求你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戰術和打法,那是很痛苦的。

比如,上課的時候,最好是只帶兩隻耳朵,聽老師嘚吧嘚講就好了;而如果老師突然對我們提幾個問題,讓我們拿出答案來,那是很痛苦的。

比如,此時此刻,只要從上往下,快速的把所有文字滑完就好了;千萬不要讓我去思考,我的人生中那些常常讓我感到痛苦的事是哪些,為什麼我會逃避做痛苦的事,這給我什麼啟發?

 

看到了嗎?只要不思考,再痛苦的事,其實還OK啦;而一旦要你深度思考,即使是想打遊戲這種非常快樂的事也會變得痛苦。

而且痛苦的程度還會隨著思考的程度加深,而變得越來越痛苦。

如果你明白了這點,你就知道了,我們人是能不用腦就不用腦。

只是大腦不知道的是,我們今天已經發展到了21世紀,我們發展出了網際網路,每天大量的信息鋪面而來,我們的生存難度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如果不學習,我們就會淪為無用的人。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或者說想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的話,你就不得不反抗自己的大腦,去做一些必要的痛苦。

 

高級的快樂

難道我們就不能一邊快樂,一邊成長嗎?

那要看你如何定義快樂了。

如果你認為打遊戲、刷劇、看抖音、睡懶覺叫做快樂,很遺憾的告訴你,不能。

這些都是及時快樂,是短暫的,只在玩的時候快樂,但過後就是巨大的空虛襲來。

這是低級的快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