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科工再獲突破,解決關鍵技術,為「一箭多星」奠定基礎 原創 戰情辯論會

該太陽翼採用的是柔性充氣管驅動,相比於傳統的機械太陽翼減少了複雜的鉸鏈機構,不僅發射時運載火箭負擔小,其可靠性更高,是未來構建大型或超大型太陽翼的不二之選。高壓縮比也可以讓運載火箭裝更多的衛星升空。新型太陽翼從開始設計到整個工藝方案都是全新的一種狀態,技術難度也比較大。所以,哪怕是在疫情期間,空間工程公司產品研製隊伍想盡一切辦法克服相關的困難,從幹部到職工都堅守崗位,才確保了任務如期進行,最終順利的完成了總設計,驗收,安裝調試,地面調試等多項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對於一箭多星的技術本身來說,衛星數量多並不代表其技術含量就一定高。目前掌握一箭多星技術的有中,美,俄,印度,日本,歐盟等。最早的一箭多星是美國在1960年用一枚火箭發射了兩顆衛星,後面接著各大國開始一箭多星的不斷嘗試。2015年我國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首飛時將20顆衛星送上太空,創造了當時的亞洲記錄。2017年印度一枚火箭發射104星,更是兇猛無比。但是對於航天專家來說,發射衛星的多與少和火箭性能有直接原因,但是要想將送上天的衛星安全進入軌道並各司其職,分配器才是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稱,一箭多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衛星都送入相同或相近的軌道,另一種是將衛星送到不同的軌道,前者的技術要比後者的技術低。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把一台普通照相機發射到地球軌道上也算是一個衛星。所以有的火箭一次性發射幾十個衛星肯定不會是像哈勃望遠鏡那麼大的,甚至可以說好多衛星就只有照相機那麼大,也可能只擔負短時間或次要的任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