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內在的聲音,停止消耗你的心靈能量

 

03 通過感受身體,辨識出內在聲音的特質

 

美國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經常教導學生去問被催眠者:「你的這份感受,發自身體哪個部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

 

討厭、厭煩與鄙視等包含著對別人強烈評判的感受,是從頭部發出;

 

同情、包容、愛、悲傷等圍繞著渴望愛又擔心失去愛的種種情感是從胸部發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力量,寧靜,與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個世界的合為一體感,這些感受產生時,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簡而言之——頭部產生的感受總離不開思維的評判,心口產生的感受總離不開愛與不愛,小腹部產生的感受則與連接感有關。

 

由此,你可以在一個內在的聲音「響起」的時候,知道它處於什麼層次,並且隱含了什麼特質。

 

曾花多年時間專門觀察嬰幼兒的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發現,嬰兒最早是用腹部與媽媽連接的——就好像他還在媽媽肚子里而他們通過一條臍帶相連,後來才轉成了其他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此,敏感的媽媽都知道,幾個月的孩子會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喚媽媽,抱抱我,親親我,這就是他們在用肚子尋找與媽媽的連接感。

 

他講過這麼一個案例:

 

最近,和一個女孩聊天時,那個條件很不錯的女孩說:「我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我。」

 

我問她:「你覺得這個聲音發自哪裡?」

 

女孩體會了一下說:「腦袋裡。」

 

這時我請她將手放在腹部,然後重複一遍剛才那句話「我覺得自己好平庸,不會有男孩喜歡我」。

 

她說:「說不出來了。」

 

「那麼,將手放到腹部時,你想說什麼?」我女友問她。

 

她感覺了一會兒后說:「我很棒。」

 

這個小例子也是一個經典的例證,當注意力放到腹部時,會有力量湧出,而來自頭腦的自我貶低就消散了。

 

可以說,在我們生命早期,我們都有一個階段,是想用腹部(肚臍)與別人建立連接感的,但先是變成通過心與別人建立親密感,最後變成了通過頭腦與別人交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離開子宮的那一刻開始,逐漸地有了轉變,孩子自然地開始用心靈連接世界,他不僅直接和周遭連結,更是整體的一部分。

 

孩子與更大的存在是合一的,沒有隔閡。這也是孩子使我們欣喜與感動的原因,他們坦誠純真地感知並回應著這個世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4 我們一直在用內在的寶藏,換外在的安全感

 

漸漸地,為了生存、安全與輕鬆愜意的生活,我們將自己的直覺、自己內在的知曉交換成了安全感。在這場交易中,我們其實失去了彌足珍貴的事物。

 

同時,我們無可避免地被教導要如何行為舉止才能討好所處的家庭與社會。

 

這其中有些是明確而直接的教導;有些則是因著孩子驚人的模仿力,從周遭他人那裡複製而來;還有些是受迫於生活中偶發的麻煩、環境的壓力等。

 

總之,這個交易的結果就是:我們按照社會提供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得到了一時的安穩,也活成了別人所定義的「正常人」。

 

而曾幾何時,隨心而動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個人都曾是率真的孩子。

 

孩子,其實就是一顆真心。沒有這顆真心打底,處心積慮建構起的一切看似正確、崇高、安穩的東西,都只是空中樓閣。

 

孩子即使稚嫩,但會隨成長而強壯;真心或許狂野,但能隨人生而智慧。世間如同煉金爐,遵循「煉真得真」的道理,把一顆真心放進去歷練,燒盡腐朽與虛假,我們才有了真金。

 

EN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