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人生中讓你受苦最深的兩個字,不是沒錢,而是應該

在生活中常常有這種煩惱:

「我總是很在意別人怎麼看我,所以每次說話、做事都會斟酌、再斟酌,說出去之後還在想:

這樣說會不會不太好,會不會讓對方不開心或者不舒服。

每天都得裝作很開心、很好說話的樣子,不耐煩也不敢表現出來,結果弄的自己很累。

一直在那裡糾結,為什麼我那會兒沒有「做那個選擇」?

 

然後每次回想起這件事情,還會聯想起一系列的不愉快,然後心中懊惱,反覆顛倒。

各種回憶,對過去的,未來的,都是基於此刻這種糾結的思想和情感,想到臉發燙心。

我們都有過這個情況吧?

每個人都有擰巴的時候,擰巴意味著我們開始成長。

自我中心在心理學上是指:我所看到的一切,應該是別人所看到的一切;

我所感受到的一切也應該是別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視角也應該是別人的視角。

多數人習慣性的把自己當世界的中心,片面的誇大自己的重要性,過分的關注自己一舉一動帶給別人的影響。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人如果自己擰巴,跟不擰巴的人肯定是玩不來,最終只能是與同類型的擰巴人士為伴。

就如同籠子里的螃蟹,大家你擰巴我,我擰巴你,只能比拼誰活得最慘,抱團擰巴。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生腳本」的概念,指人們在內心深處會無意識寫下自己的人生腳本,並照此生活。

這個魔咒,就是我們潛意識給自己寫下的人生腳本。

只要腳本已定,無論我們是否願意,都會無意間去按照人生腳本的內容來演繹自己的人生。

15908217767411.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你總是在思考,從未嘗試行動。

道理你都懂,但你就是做不到,因為思考本身就是防禦。

一遇到事情,我們就馬上開始思考,開始分析,開始邏輯化,開始整出一套套的理論來,完美的規避了一些事情發生后,當時去體驗自己感受的風險。

當然與人討論或者交流在某些時候同樣是防禦,你讓自己被紛亂的想法所充滿,把注意力放在思考或者外在,好迴避去體驗內在其實已經洶湧的情感。

有些時候,我們需要交流,而有些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人靜靜呆著,去直接體驗和面對那些個洶湧澎湃。

15908217762568.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學上有一種解析觀點叫:我痛故我在。

德國家庭治療師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這段話雖言簡意賅,卻道出了受害者心態的內在隱藏秘密。

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因為人們都是需要尋找存在的價值和被需要的感覺。

不過通過什麼來獲得自身的存在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