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心理: 為什麼你總是愛錯人? 沒有誰能填滿你所有的洞。

在婚姻里,誰也當不了對方的拯救者在親密關係中,然而人們很容易滋生「拯救者情結」。

想要『拯救』的對象可能是父母、伴侶、孩子、並向外延伸至身邊的朋友,同事。

在結婚之前,假如女方發現自己的老公愛耍錢、愛喝酒、不愛陪自己,通常都會猶豫到底還要不要嫁給他,可你沒有這樣想。

這一方面源自你的傳統觀念,以為既然跟了這個男人,就必須從一而終;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你伴侶身上的「毛病」,激起了你心中那個「拯救者」的角色,每當你看到他的問題時,你的內心深處都有個聲音對你說:「他會為我改變的。」

15879764122408.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你發現:

一切都是他的錯,是因為他出軌。

為什麼我付出了這麼多,他還如此對我?

是他有錯在先,是他對不起我,我問心無愧!

就算我做得再怎麼不好,他也不應該出軌來傷害我。

在她們的人生里,看不清每個事件的結果也有自己的責任,而到是將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只因為這樣的她可以不必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

15879764145702.jpg

 

這類女性,都有同一個幻想:

她們認為,只要拯救伴侶,就能讓對方變成她想要的樣子。

為此,她們奉獻自己的人生,不惜一切代價。

這種心理,叫做「救世主情結」。

「救世主情結」其實是助人過度的一種表現,是一種心理執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有「救世主情結」的女人,一味堅信自己可以拯救男人,而「浪子回頭金不換」則是她們座右銘。

婚姻里這種「拯救者」的信念,非但不會讓彼此快樂,相反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因為一個人的本質絕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15879764182470.jpg

 

特別是我們想要把自己看到、學習的心靈雞湯,接受到的知識灌輸給他們,從而令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當然,這個過程我們自己會是受益者,比如我們會因此期待伴侶關係更和諧,兩個人可以一起學習和進化,想想的都覺得很美好...

然而,現實中發生的並非如此。

因為,從這件事本身上講,你已經否定了對方的價值和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879764182544.jpg

 

心理學家史蒂芬•卡普曼,曾提出「戲劇三角形」模型,即人們遇到一個問題時,只能用三種身份來看待它,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這會讓人們在親密關係當中進入「受害者監牢」的陷阱:

其中有一種是「犧牲心態的監牢」,另一種是「依附情節的監牢」。

「犧牲心態的監牢」是指,為了家人,你不得不做一些事情,哪怕你自己並不開心做這些,但為了家人,你選擇犧牲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扮演這三種角色,並在這些角色中不停地切換,而當你扮演了其中一個角色時,周圍的人為了維持這個三角的平衡,就會無意識地扮演對應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5879764245291.jpg

 

理遊戲很難跳脫,除非具備了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的能力。

所以,心理遊戲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不停上演。

大部分人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坑洞」。坑洞到底是什麼?

坑洞指的是你已經失去聯繫的某個部分,也就是你無法意識到的某個部分。

從最根本上來看,我們真正喪失的其實是我們對本體的覺察。

如果無法察覺到我們的本體,它就會停止顯現,然後我們就會感到匱乏不足。

15879764252893.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學家所公認的:個人的童年經歷,對成年後的人格有重要影響。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適應和生存在這個世界。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形成許多在孩童時代曾經幫助我們生存和保護作用的「機制和模式」,這些模式和行動屬於「孩童」,但在成年之後,卻被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繼續使用。

這些坑洞通常源自於童年,其中有一部分是創傷經驗或是與環境衝突所造成的結果。

也許你的父母並沒有重視你,他們對待你的方式,使你覺得你的意願或存在是不重要的。

他們的作為使你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他們忽略了你的根本價值。

因為你的價值沒有被看見或認知(甚至遭到攻擊或受挫),所以你和你的某個部分失去了聯結,而遺留下來便是坑洞和匱乏感。

15879764268734.jpg

 

「拯救者」們的從來只向外看,卻從來不敢看自己內在潛意識中的真相:

最想救的,其實一直只是自己,自己是深深的受害者

只是沒有勇氣面對真相,所以,只好選擇去「拯救別人」。

舉個例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