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牛奶」生蚝究竟能不能生吃?一篇文章解析牡蠣的養殖與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匍匐幼蟲:這一時期的幼蟲長出了黑色的小眼點,因此又叫「眼點期幼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之後,牡蠣幼蟲就開始長出足絲,由浮遊生活轉變為固著生活,變態發育后的幼貝在形態與生活方式上與成體保持一致。

關於幼貝的生長,也有一個奇特的現象:與魚類等水產動物不同的是,牡蠣並不是連續生長的

具體來說,牡蠣夏秋季節長殼,冬春季節才長肉

因此,在冬春兩個季節為牡蠣提供充足的食物更有利於提升牡蠣的產量,否則增長的只是廉價的碳酸鈣。

此外,影響牡蠣生長的生態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牡蠣會呈現出緩慢—迅速—緩慢的生長特點。因此牡蠣的養殖周期不宜過短,也不宜過長。就拿褶牡蠣來說,每年夏天放苗,第二年初春體長可達5-6cm,體質轉肥,2月份即可陸續上市,3-4月肉質飽滿,是大量上市的時期;如果選擇秋季放苗,則需要等到第二年秋冬季節才能上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繁殖期

在性成熟階段,牡蠣的精卵發育需要消耗大量營養,會導致生長變慢甚至不生長。這一時期(5-8月份)牡蠣的口感會大打折扣,同時寄生蟲、細菌等繁殖速度也會加快,從健康角度也不建議採收或食用。

餌料

牡蠣以濾食的方式攝食水中的浮遊藻類,尤其喜歡攝食等邊金藻、角毛藻、扁藻、新月菱形藻、中肋骨條藻等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藻類。

 

牡蠣的肉質、口感與所攝食的微藻種類密切相關

牡蠣的健康養殖模式有哪些?

當前主流的牡蠣養殖模式為筏式養殖、插竹立石養殖、橋式養殖、柵式養殖以及蝦池混養等,其中筏式養殖更為普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國牡蠣養殖廠

▲▲上圖中,網袋裡密密麻麻都是牡蠣,牡蠣養殖需要充足的空氣,潮間帶與淺海區是理想的天然產區。

海區水質的選擇

筏式養殖通常選擇水域開闊、水流穩定、餌料豐富的海區,平均水深為6-20米,水溫3-32℃,鹽度為25-32,pH值值為7.9-8.5,此外底質以泥質底、沙泥底為佳。

筏架的結構

筏式吊養最主要的結構就是筏架的設計,筏架由懸浮在海面上的浮球、保育網袋、網籠、浮球綁繩、吊繩、水泥坨、楔器等構成,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筏架的結構

在整個養殖階段牡蠣都待在網籠中,因此網眼的大小有嚴格的設定,要最大限度的減少牡蠣的流失。一般暫養網籠網目的大小約為0.8cm-1.4cm,養成階段網籠網目的大小為4cm-4.5cm

為了提高耐磨性,網籠內部的隔片一般採用0.8cm厚的灰色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盤,一個網籠里放置8-10層隔片,相鄰隔片間距14-16cm比較合適。

養殖流程

單體三倍體牡蠣如果採用筏式養殖,那麼要從6月一直養到第二年的12月(一年半的周期)。其中幼苗培育15-20天后就可以分苗,當幼苗長到3cm以上時需要放進網籠里暫養;當網籠里的幼苗長到6cm以上時,需要再次分苗以降低密度、為牡蠣的進一步生長留足空間。

在上市前30天-60天左右,養殖戶還可以將其轉移到牡蠣塑型籠中進行「美容」,其目的是提高商品「賣相」和市場價格。

賣相好,價格就高,牡蠣的銷售也是「外貌經濟」

人工養殖牡蠣與海邊野生的牡蠣有什麼區別?

牡蠣所在的海區水質不同,牡蠣的口感與風味也就不同。法國的牡蠣有特殊的黃瓜清香,美國的牡蠣則有一種淡淡的奶香。人工養殖和海邊野生的牡蠣最大的區別也體現在水質上。

人工養殖的牡蠣多以筏式吊樣為主,大多是水質清潔、無工業污染的養殖水域,品質較好;而海邊礁石上附著的野生牡蠣則很容易受到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污染,品質參差不齊。

 

▲▲大批牡蠣侵佔美國海灘

下次如果看到海邊礁石區有密密麻麻的野生牡蠣,您還會選擇生吃嗎?

關於「海中牛奶」——牡蠣,您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也衷心感謝朋友們的點贊轉發!

我是牧海,專註於水生生物與特種水產的研究與分享,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牧海# !

#牡蠣養殖# #水產養殖# #生蚝# #海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