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反駁,希望國家調查還清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不斷有人在社交媒體上稱,新冠病毒與中科院位於武漢的病毒研究所有關。

【財新網】(記者 楊睿 馮禹丁 趙今朝)「陰謀論者不相信科學。我希望國家專業部門來調查,給我們一個清白。」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2月4日回復財新記者稱,「我自己的話沒有說服力,我不能控制別人的思想和言論。」

  石正麗,中科院新發和烈性病原與生物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病毒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科技廳「2019新型肺炎應急科技攻關研究項目」應急攻關專家組組長,卻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異常嚴峻的關頭,陷入到一場「質疑」她所在實驗室可能是新冠病毒源頭的輿論風波之中。

  「新型冠狀病毒是人造的生化武器」「新冠病毒是從武漢病毒所實驗室泄漏出來的」……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不斷有人在社交媒體上宣稱,新冠病毒與中科院位於武漢的病毒研究所有關。公開資料顯示,中科院位於武漢的病毒研究所擁有中國唯一一個P4級別的生物安全實驗室,石正麗是該實驗室副主任和生物安全3級實驗室主任。P4是生物安全實驗室的最高防護級別,專用於研究高度危險、至今無已知疫苗或治療方式的病原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流言契合了人們心中的一些疑惑,不免引發聯想。比如,為什麼偏偏在武漢出現新型病毒;為什麼病毒傳人的源頭——中間宿主始終找不到;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而石正麗實驗室正是蝙蝠病毒研究的學術權威。

  石正麗團隊曾於2017年確定SARS病毒是經過幾個蝙蝠SARS樣冠狀病毒重組而來。新冠疫情暴發后,石正麗團隊1月23日在生物學論文預印平台bioRxiv上即發表文章「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該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與2003年非典病毒(SARS-CoV)的基因序列一致性達79.5%,與雲南菊頭蝠中存在的RaTG13冠狀病毒一致性高達96%,表明其自然宿主很有可能是蝙蝠。這一研究最早在實驗層面證明了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關聯,以及其可能的自然宿主為蝙蝠(參見財新周刊封面報道「新冠病毒何以至此」之三:溯源新冠病毒)。2月3日,在經過同行評審后,這篇論文已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指責,2月2日,石正麗在微信朋友圈憤怒回應道:「2019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與實驗室沒有關係。奉勸那些相信並傳播不良媒體的謠傳的人、相信印度學者不靠譜的所謂學術分析的人,閉上你們的臭嘴。」

  事後,石正麗向財新記者解釋,專業問題她不想與非專業人士討論,「說不清」「沒有用的,浪費我時間」,她說,「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們是合法合規地開展實驗活動。」

社交媒體上的質疑聲

  最早把石正麗實驗室與新型冠狀病毒聯繫起來的流言之一,是在1月下旬,有人發現2018年央視報道過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牽頭的科研團隊發現了一種源自蝙蝠的新型冠狀病毒(SADS-CoV),便揣測新冠病毒(2019-nCoV)是否與其有關。實際上,2018年被發現的是一種「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在分類學上不是一個種,兩者的基因組相似度僅僅略高於50%。此乃天壤之別。(詳見財新網報道「2018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只會感染豬,不會傳染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後,又有人發現石正麗曾參與2015年11月9日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一篇研究。該研究是關於一種在中國馬蹄蝠身上發現的類SARS冠狀病毒(SHC014-CoV)可能會引發的疾病,研究人員利用SARS反向遺傳學系統,生成並鑒別出一種嵌合病毒。簡單來說,這種嵌合病毒由SHC014的表面蛋白和SARS病毒的骨架構成。嵌合病毒可感染人類的呼吸道細胞,證明了SHC014的表面蛋白具有與細胞上的關鍵受體結合併感染細胞的必要結構。嵌合體能引發小鼠疾病,但無法致死。研究表明,目前蝙蝠種群中流行的病毒可能會再次引發SARS-CoV(非典病毒)疫情的潛在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這篇論文共有15位作者,分別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阿肯色州傑斐遜市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國家毒理學研究中心等單位,其中包括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兩名科研人員葛行義和石正麗。在作者貢獻中,葛行義負責假型實驗,而石正麗則提供了SHC014棘突蛋白序列以及質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質疑者據此宣稱,新冠病毒可能是4年前這一實驗中經改造的病毒從實驗室泄漏而來。他們還援引《自然》資深記者德蘭·巴特勒(Declan Butler)2015年撰寫的文章稱,巴黎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的病毒學家韋恩·霍布森(Simon Wain-Hobson)曾指出,「如果病毒逃脫,那麼誰也無法預測它的傳播軌跡。」

  此後,這一掐頭去尾的素材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甚至有人據此「實名舉報」石正麗及其團隊,或要求「當面對質」。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質疑者的身份背景均不是病毒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財新記者核查了上述《自然》記者巴特勒撰寫的報道。實際上,巴特勒的這篇報道立場中立,他援引正反兩方的觀點,呈現了「功能獲得性研究」所引發的爭議。病毒「功能獲得性研究」(Gain of Function Research),是指在實驗室中增加病原體的毒力、易傳播性或宿主範圍,以研究病毒的特性及評估新興傳染病。

  巴特勒的報道寫道,有的專家反對進行此類研究,比如韋恩·霍布森反對這一實驗的理由是,它沒有什麼益處,並未揭示出蝙蝠體內的野生SHC014病毒對人類構成什麼風險。美國羅格斯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微生物研究所實驗室主任理查德·埃布賴特(Richard Ebright)認為,「這項工作的唯一影響是在實驗室中創造了一種新的非自然風險。」韋恩·霍布森和理查德·埃布賴特都是「功能獲得性研究」的長期批評者。

  報道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2013年10月起暫停了對所有此類研究的資助,但曾允許這一實驗在該機構審查期間繼續進行,因為NIH得出的結論是,這項工作的風險並沒有達到令其暫停的程度。

  但也有學者認為,這類研究確實有好處。比如研究組織「生態健康聯盟」總裁彼得·達斯扎克(Peter Daszak)認為,此類實驗可以幫助識別應該優先考慮的病原體,以引起進一步的關注。他舉例說,若沒有這項實驗,SHC014病毒仍將不被視作威脅——此前科學家基於分子水平建模和其他研究認為它不會感染人類細胞,而新的實驗表明該病毒已經能夠鎖存在人類受體上。彼得·達斯扎克曾與石正麗團隊有過科研合作。

  一位國內生物化學專家向財新記者解釋,在保證生物安全的前提下,這類病原體功能獲得性研究有助於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病毒的作用傳播機制、特異性,從而更好地預防未知病毒。「人類對細菌的研究相對透徹,對動物病毒的理解相對較少。如果要研究病毒,的確需要一些獲得性的功能研究,但是要防止各類泄露,」該專家說,「科學都是雙刃劍。」

印度學者論文風波

  截止此時,對石正麗及其實驗室提出質疑者,都是非專業人士。而之後印度學者發表在bioRxiv上的一篇論文(目前已撤稿),則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輿論風波。

  1月31日,印度德里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bioRxiv上發表一篇題為「2019新冠病毒棘突蛋白中含有獨特的插入序列,並與艾滋病的HIV-1 dp120和Gag蛋白有著奇特相似性」的文章。簡單來說,印度學者比對了新冠病毒和SARS的棘突蛋白序列,發現與SARS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上有4段新的插入序列。之後,他們將這4段插入序列與資料庫中的序列進行比對,發現這4段都能夠在艾滋病的蛋白序列中找到。研究稱,這種不尋常的同一性/相似性在自然界中不太可能是偶然現象;這4個插入序列均為新冠病毒獨有,在其他冠狀病毒中不存在。

  這一新聞再次引發了一些網民的聯想和演繹——新冠病毒可能是SARS病毒與艾滋病病毒人工合成的結果。

  但隨後,印度學者撤下了這篇論文。目前,這篇論文的網址只剩下論文標題,摘要部分被替換為:「該論文已被作者撤稿。他們打算根據研究同行對該研究技術方法及結論闡釋的反饋進行修正」。論文的一位作者還在BioRxiv平台上留言稱:「這是初始研究。我們無意於為陰謀論提供原材料。儘管我們尊重科研同行在BioRxiv及其他地方作出的批評與評論,但這個故事已經在社交平台和新聞媒體上以不同的方式闡釋和分享了。為避免在世界範圍內造成進一步的誤解和混亂,我們決定撤回當前預印本,並在重新分析后提交修正版」。

  bioRxiv預印平台也在官網上添加了一條黃色的「警告」橫幅:「bioRxiv收到許多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新論文。有必要提醒您:這些是未經同行評審的原始報告,不應被認為是具有結論性的,不能指導臨床實踐/與健康相關的行為,或作為既成事實信息在新聞媒體上報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