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疫情時,民眾怎麼做?

近日,中國全境爆發新冠病毒疫情,起因為野生動物傳播,可能為中華馬蹄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瘟疫(天花、鼠疫、霍亂等)自古便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早在商代,中國就有了瘟疫的文獻記載《小屯·殷墟文字乙編》,到春秋戰國時,人們已對疫情有了較高的認識,《禮記·月令》多次提到「疫」:

 

「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

「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果實早成,民殃於疫。」

 

先民們早已總結出,季節異常、違背自然規律行事,容易爆發疫情。

 

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瘟疫理論。《素問·本病論》中首次提出了「瘟疫」病名,《黃帝內經》則出現了「癘」、「溫厲」、「疫」等九個概念,《內經》提出五運內氣導致瘟疫,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問世也是由於疫病。

 

那麼古代是如何解決疫病問題的呢?

 

晉、隋、唐時期,人們對瘟疫的認知處於上升階段,但留下了許多方劑,流傳至今,依然沿用。這時期提出的「太乙流金方」流傳極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草藥香物製成香囊佩戴於胸,如藿香、艾草、千里光、佩蘭等,或懸掛於簾帳,或燒燃煙熏於居室。

 

唐代王燾於《外台秘要》中記載了22種辟瘟方,如知母解肌湯、大青消毒湯、地黃湯、香豉湯等。

 

到了宋、元、金時期,中醫學的發展已趨向於完善,將瘟疫性質仔細區分、對症下藥。宋代龐安在《傷寒總病論》中,將傷寒與溫病區分;金代劉完素則為寒涼派代表人物;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將瘟疫分為「天」與「地」兩類。這些理論研究,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

 

到明清時期,中華民族已經總結出一系列相當完善的經驗。

 

首先是隔離控制。

 

西漢時,《後漢書·孝安帝紀第五》就有記載:

 

「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大醫循行疾病……賜棺木。」

 

——對瘟疫患者的屍體進行隔離,能有效防範疫情傳播。光進行屍體掩埋是不夠的,清代熊立品《治疫全書》中記載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