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國白人為何要屠殺印第安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單是從1862年至1892年,美國各路武裝對印第安部落的進攻,就有一千次以上。謝爾曼,這位曾親手製造亞「亞特蘭大屠殺」事件的「名將」,更說出了另一句「名言」:反正他們(印第安人)都得殺掉,或作為窮光蛋的品種保留下來。

但這類赤裸裸的殺戮,也激起了印第安人激烈的反抗。為了提高殺戮「效率」,美國政府也絞盡腦汁,使出各種損招。其中一個缺德招數,就是獵殺北美野牛。數量一度多達六千萬頭的北美野牛,是印第安人賴以為生的衣食來源。於是從19世紀70年代起,美國聯邦政府不惜血本,雇傭大批獵手殺戮野牛,瘋狂的獵殺行動,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北美野牛的數量,已經銳減到34頭,幾乎處於滅絕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缺德操作,不止破壞了北美大地的生態系統,更令生產落後的印第安人,資源幾乎到了枯竭的狀態。由於缺少野牛肉和野牛皮,每年都有大批印第安人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僥倖活下來的人,也難以為繼,更別說抵抗美國人的野蠻侵略,他們只能咬牙含淚,接受美國政府另一個「人道」的政策:「保留地」政策。

「保留地」政策,是美國政府屠戮印第安人的又一個損招:表面上看,是美國政府與印第安人簽訂「條約」,印第安人「自願」讓出他們的家園,搬遷到美國政府為他們劃撥的土地上。但事實上,這是在美國的高壓與槍炮面前走投無路的印第安人,踏上的又一條眼淚之路:富饒的土地就這樣被讓了出來,划給印第安人的土地,卻多是貧瘠不堪的爛地。遷移的過程里,各個印第安人部落就不停遭到襲擊殺戮,大批青壯年死在路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遷移到新土地后,這也不是災難的結束,相反是又一場煎熬的開始。被安置在新土地上的印第安人,也將繼續遭到美國白人移民的擠壓和侵佔,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則被美國政府設立柵欄,以方便監視。而他們毫無還手之力,正如一位印第安頭領的嘆息:「我不想定居,當我們定居下來,我們就會變得蒼白和死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就在這一系列殺戮下,美國政府如願以償,獲得了肥沃的土地與資源。而曾經人口接近千萬的印第安人,僅僅一個世紀不到,在20世紀初時,人口竟只剩下了二十五萬。這是一場以美國議會投票的方式發起,以美國國家力量執行的兇殘殺戮行動。以《劍橋史》的嘆息說,美國在這一時期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是以「犧牲印第安人權力的高昂代價取得」。

只是在今天,某些把「美國價值觀」掛在嘴上,動輒就肆意抹黑他國,大放厥詞秀下限的「美國精英」們,對於自己國家歷史上的這一場「高昂代價」,卻大多選擇性失明。不過重溫這段歷史,也足以幫助今日國人,擦亮眼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