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不是有病萬能,許多耳熟能詳的疾病,醫學手段都無法治癒,專家怎麼說?

常年與危重患者接觸,讓詹慶元覺得健康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健康是所有幸福的載體。然而,人不能永遠擁有健康,死亡終究會來臨,詹慶元說,面對死亡,他現在看得比較簡單,「生就是死,在死亡面前,大家都逃不開」。

所以,如果有家裡人到了生命終末期,詹慶元不會讓他們到醫院進行強行延長生命的治療,反而更偏向於緩和醫療,希望家人在離開人世時可以少受一些痛苦。

然而實際情況是,即使詹慶元會把這些建議告訴患者及家屬,但是在他主管的病房內,依然會有很多靠機器設備維持生命的患者。有一名患者已經靠呼吸機維持了9年的生命,這位已經90多歲的患者平時一個人躺在病房內,子女只在春節的時候會來病房看望他一次,其餘時間都在國外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詹慶元說,其核心原因是死亡教育的薄弱。詹慶元同時兼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及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在回顧自己受教育的經歷時說:「在我受的初級教育中,幾乎沒有什麼死亡教育。大學期間因為我是學醫的,會有一些零散的內容,但是其他學科的大學教育中很少會有死亡教育。」

「因為我們國人大多不信宗教,因此會對死亡有一種恐懼的態度。」而這種態度蔓延到患者終末期的治療時,就會有放棄生存質量只為延續生命長度的治療選擇。對於這些患者,其實,現代醫學技術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在醫療資源一定的情況下,為這些患者延續低質量的生命長度,就勢必會佔用其他患者的就醫資源。

詹慶元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在孩子五六歲時,他們一起看動畫片《小鹿斑比》,當看到斑比的爸爸去世時,詹慶元告訴孩子爸爸將來也會去世。後來家裡其他親人去世時,他也會帶著孩子過去,讓孩子看一下死亡的過程。「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會去世,但是學校里沒有相關課程告訴孩子們。應該讓孩子明白這個事實,因為當你能坦然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知道怎麼好好去生活」。

當大眾能明白現代醫學能治癒的疾病非常有限時,才會更加註重預防,這也是好好生活的重要方面。(記者 劉昶榮)(來源:中國青年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